智能机器人风口遭遇落地难题 儿童市场成新红海
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的人机对弈12年
时代周报记者 刘娟 实习生 刘凤华 发自北京
今年3月,一场围棋人机大战让AlphaGo名声大噪。4:1的最终对弈结果,再度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AI)热潮。
这与俞志晨的预测分毫不差。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企及人类创新、创意等层面,但在一些可编程、可模式化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渐进式超越人类。
俞志晨是北京光年无限科技公司CEO。没有光鲜的海外背景,没有巨头公司的扶持,俞志晨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索12年,从虫洞语音助手到图灵机器人,先后串联了两大风口。俞志晨经历了人工智能从冷到热的全过程,他的创业经历几乎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缩影。
“同一个赛场,每位运动员都在努力奔跑,殊不知有的选手已经坐上了跑车,”俞志晨希望自己能跑得更快。7月28日,图灵机器人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创新大会,俞志晨一口气推出数十款创新应用机器人。强技术、稳服务、低成本、短周期,是他分享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创业必杀技。
俞志晨想让智能机器人走进每一个家庭。截至今年7月11日,图灵机器人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已突破23万个,8个月内增长1.1倍,同时新增162亿次服务请求,相当于创造了21.1亿元人民币的GDP总量。技术方面,语义理解准确率提升至 95.5%。
这远远不是终点,俞志晨的下一步锁定在强人工智能,即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本质上说,就是高度类人,甚至可以拥有知觉和自主意识。俞志晨理想中的人机相处模式是合作,而非控制与被控制。
显然,俞志晨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是接下来30年时间里他的研究课题。
从风口到风口
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俞志晨,选择在大一下半学期开始他的第二专业—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个数理逻辑和哲学的综合体,它思考的是人的本质和本性,最终将其通过计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点让俞志晨非常着迷。
彼时,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冷门领域,没有应用场景,没有落地模式。直到2007年俞志晨毕业时,这一情况依旧没有好转。他最终进入一家从事软件业务的央企,主要做英汉翻译系统的软件,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总算没离人工智能太远。
一年后,不安分的俞志晨辞职创业了。那会儿,PC端的热潮尚未退却,俞志晨预感手机端大潮就要来临。他拉来几个大学同学,东拼西凑2500元,试水了一个基于手机端的个性化资讯订阅软件。不过,产品、服务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明确,俞志晨被投资人泼了冷水。融不到资,团队无以为继,他的第一次创业就此失败。
俞志晨很不甘心。他窝在北京交通大学附近的一所小两居里,泡面是每天的食物。一连吃了几个月泡面后,俞志晨决定重新出发,开发一款叫虫洞的APP,定位手机搜索。
虫洞,寓意信息获取的捷径。2012年3月,虫洞上市。作为当时市场上首款中文智能语音处理软件,虫洞的用户很快达到3800万。这也让俞志晨终于获得了天使投资,数额虽小但足以令他欣慰。
俞志晨思考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相当于把MP3、照相机、录音笔、U盘等全部结合起来。机器人的传感器比手机多得多,可以做的事自然比手机更多。他准备向智能机器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