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自2000年也出现了大量的“租借工”,即借由独立人力公司雇佣而非与用工企业缔结合同的“临时工”,企业借此免去许多解雇和税务方面的成本和法律问题,这种劳动者被任意支配的用工方式一度上升成为社会议题受到猛烈抨击。然而其背后正是德国用工成本与产品利润在“世界变平”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冲突,大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转嫁这种成本,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往往缺少选项,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传统在制造业成本人力成本飙升面前骑虎难下。
庞大数目的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在以质量著称,“百家争鸣”的德国中小企业文化氛围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差异巨大的技术研发,用人和管理模式,这些特点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制造业历史中让德国始终在加工零件供应上处于领先优势,而如今成为数字化升级巨大“作业量”和缺乏统一信息化平台的一个隐痛。
不要向中小企业剪羊毛
作为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当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政府扶持,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企业再次被推到市场竞争最前沿。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尤其以资金为短板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被迅速提上欧盟日程,当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中小企业商务法》报告,敦促各国在预算和贷款方面予以中小企业扶持和保护,并减少政府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带来的干扰。
欧盟也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界定上进行了一番讨论,并将界限从之前的5000万欧元营业额提高到7500万,对雇员人数不做“一刀剪”的界定,以在行政上保护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的中型企业顺利发展。政府在保护中小企业的力度上可见一斑。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欧盟境内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300万家,在所有企业中占比高达99.8%,提供了超过9000万个就业岗位,制造税前产值超过39万亿欧元。
这意味着在欧盟范围内,中小企业提供了除国有公共服务部门外市场70%的就业,创造了57%的经济产值。
图3 2015年欧盟各类型企业占比(%)
数据来源:欧盟委员会2017年公布数据
&德国经济部 科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