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大学每年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上,所有涉及物流和经济管理的专业都或多或少的要求SAP数据库的操作经验,很多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都对此表示非常有挑战性。
在问卷调查报告中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工厂生产计划的优化,市场产品需求的获取和对于产品数据的持续监控。但人才短缺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信息产业面临的人才短缺就连德国工程师协会都直言不讳:“我们在去年的公司调查中,信息部门职位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表现不佳的状况仅仅占到20%左右,今年已经达到了33%, 不仅仅是在中小型公司,德国的大型企业也同样面临此种困境。2016年德国共有28800个信息行业的职位供给,年同比增长率高达23%,并且缺口已达到了1:3.5的新高,许多公司不得不将IT部门设在国外或进行服务外包。
信息软件短板,是德国很多企业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
不想扩张的中小企业
中小型企业,在德国一般雇员低于250人,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尽管在保证就业和产品创新质量上他们功不可没。但由于普遍的家族式管理——其实即使在在大众集团甚至西门子公司也可以看到家族管理的影子,和偏向地域化的市场营销模式,让这些小企业在高度整合中的信息,资源甚至人力平台面前显得十分彷徨。
9年过去了,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像面对灾难的啮齿类动物一样很好的度过了难关,甚至有所成长。但由于德国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传统经营模式中,中小型“供应链”类型企业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末端,即市场和服务,将德国企业订单精准到“小时”和“米”单位上,这让德国许多大型企业尝尽了甜头,高度分工的制造业链条,密集的供应链企业不仅让大型企业有了很多选择和讨价还价的余地,也让在此领域的许多中小企业紧绷着神经。
让笔者印象较深的是宝马公司在德国莱比锡建设的“手指工厂”。
在建设初期,工程师们就考虑到为方便产能提高和日后物流作业而将生产线建设成形似“手掌”蜿蜒状,并在两侧留下了足够空间进行扩张,如今16年过去了,手指越来越长,其背后就是供应链企业物流能力和产能的不断提升,允许宝马在车辆组装方面产能迅速膨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B2B中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物流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微笑曲线”中间的生产段被冷落,本该与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产能优化出现了滞后,在德国甚至人们常说,“养肥了康采恩(大型跨国企业),累死了供应商”。
在德国中小企业本身就具有的“不扩张性”企业文化背景下:
图2 1990年-2010年德国就业市场
租借工增长规模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