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大败局!大众透明工厂(上) | 工业4.0标杆败走麦城

2017-07-25 14:44 浏览:1108 来源:知识自动化   

由此可见,市场调研何其复杂,目标市场都在不断变化,客户需求也是模糊不清,个体诉求在潜移默化,如果大数据真的能解决这些产品设计的问题,那么大公司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失败的产品了。

相反的,还有另外一些专家认为,以市场调研的结果来作为产品设计的输入往往毫无价值可言!

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史蒂夫·乔布斯坚信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曾经说过的话被广为传颂:“不必做市场调查,因为消费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客户都是肤浅的。” “只有在产品面世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既然市场调研都不可信,或者说不正确,也就是说数据来源都不可靠,那么大数据分析是不是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偏差?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用户画像”也必然非常不准确。

关于大数据不靠谱的案例有很多,“谷歌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未卜先知的故事,常被看做大数据分析优势的明证。2008年11月谷歌公司启动的GFT项目,目标是预测美国疾控中心(CDC)报告的流感发病率。甫一登场,GFT就亮出十分惊艳的成绩单。2009年,GFT团队在《自然》发文报告,只需分析数十亿搜索中45个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GFT就能比CDC提前两周预报2007-2008季流感的发病率。

等到2014年,美国Lazer等学者在《科学》发文报告了GFT近年的表现。

2009年,GFT没能预测到非季节性流感A-H1N1;从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的108周里,GFT有100周高估了CDC报告的流感发病率,高估甚至达到两倍之多。那么不用大数据会如何?作者报告,只用两周前CDC的历史数据来预测发病率,其表现也要比GFT好很多。

所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尚且值得斟酌,如此说来,似乎智能制造不太可能解决“产品的问题”,如果智能制造真的包治百病的话,那企业家和产品经理就没什么价值了,企业的竞争力全部靠大数据和智能制造来操纵就能解决,这显然是大家目前难以认可的。

综上所述,从大众透明工厂来说,辉腾的失败很难靠智能制造来拯救。

既然企业的失败靠智能制造不一定能挽救,那么企业的成功是不是一定是智能制造的功劳呢?

智能制造肯定会有功劳,但是这份功劳的重要程度需要仔细甄别,其实很多企业的成功,可能真的与智能制造没有完全的关系,比如小米当年的成功,现在VIVO和OPPO的如日中天,这些成功能都归功于智能制造吗?笔者去过OPPO的主装配车间,拥有大量工人的U型手工装配线依然是制造的主角!

狭义的智能制造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品质量最优,生产效率最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更不能解决市场需求的问题。

广义的智能制造,涵盖了企业商业模式的重塑,产业链的优化整合,新业态新模式的创造,但是这一切都是要和企业自身的战略来绑定的,没有企业的战略实践,任何新模式、新业态都将无法成立!

根基在哪里

中国企业应该通过大众透明工厂的反例认真反思,无论政府倡导中国智能制造2025也好,互联网+也罢,无论去欧、美、日参观多么接近4.0的工厂,环境如何优美,产线如何精致,设备如何先进,讲解如何动人,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核心还是企业要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凡是去参观领先企业,都应该认真深入思考一下:

企业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成功源自于什么战略?背后的价值理念是什么?智能制造在其战略之下取舍和配置是否得当?智能制造的哪些方面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战略落地和竞争力提升?

那么回来之后,不要先去参照标杆来找自身智能制造的短板,如果你满眼看到的只是标杆企业的智能制造,那么你回来就肯定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搞自动化、上机器人、弄智能检测、上软件系统……结果只能是学得四不像,东施效颦,何其悲哉!如果没有国家的资金扶持,不知道国内有多少企业搞的智能制造工程将会像大众透明工厂一样变成昂贵的负担?

先抛开智能制造一小会儿吧。首先来思考标杆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否清晰,资源配称是否妥当,战略执行还有哪些短板。然后再来看,这些短板是不是需要通过智能制造的手段来提升,换言之,需要基于制定自身的智能制造推进计划,结合精益生产,大力促进质量、成本和交付QCD各要素的提升,取得切实可行的成效。

中国制造 五化在路上

最近又去德国深入参观了二十几家企业,坦白讲,没看见这些企业如何花费太多功夫投资和实践工业4.0。目前中国企业,跑去德国参观最多的莱比锡宝马工厂建于2004年,大众透明工厂建于1999年。这些十几年前的工厂代表着工业4.0的最佳实践?蹊跷的是,所有被参观的德国企业却对去参观的中国人大力灌输工四理念,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客户,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潜在客户!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德国通过大力推工业4.0卖给了中国企业多少自动化产线、机器人、软件系统?德国推工四,看上去更像是说给中国人听的,是针对中国政府提出的转型升级而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所谓德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的现状是“五化都在路上”,自动化在持续,信息化在努力,精益化在考虑,数字化在练习,智能化在传递。如何因地制宜,抛开智能制造,下功夫打造和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政府部门及每个业内人士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3  4  5  6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江苏海伦石化PTA项目最高烟筒施工完美收官

上一篇:

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