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论道智能制造 需以数据为核心进行融合创新

2017-07-25 14:40 浏览:690 来源:控制工程网   
核心摘要:目前企业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政府层面也为企业智能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推动智能制造过程当中,虽然创新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

OFweek工控网讯 7月15日下午,“中国工业论坛-智能制造主题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主持,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子孟、华中科大机械学院教授张海鸥、中国中车集团总信息师王勇智、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铁夫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了论坛。

分主题论坛上,嘉宾代表就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发展工业4.0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协同创新机制如何在新技术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解决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交流。

智能制造是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李北光指出,目前我国处在工业2.0成熟、3.0普及和4.0示范的阶段,有观点认为目前我们整体水平距离工业4.0尚有较大差距,但在特定领域也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甚至在世界上带有普遍示范意义的创新。

但智能制造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目前企业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政府层面也为企业智能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推动智能制造过程当中,虽然创新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

论道智能制造 需以数据为核心进行融合创新

德国在推动工业4.0过程当中,协同创新一直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李北光介绍说,德国的一些机构长期致力于关键技术的支撑,为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的技术路径。《中国制造2025》也把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解决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这个缺失问题作为第一个工程来解决。

石勇则指出,工信部在2015年底发布了智能制造技术的标准体系,当下也在积极引导企业,和部分研究院所做产业级、车间级、设备级智能制造的标准,为下一步互联互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一部分工作我国做的比较超前,与国际接轨。但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仍比较薄弱,急需补课。他认为,目前美国的智能制造更多是依靠信息技术能力来反哺制造业,体现为互联网+制造业。而德国的发展模式更多体现在生产制造过程上,表现为制造业+互联网,两者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智能制造,并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石勇介绍说,近两年来很多的企业都希望向智能化转型,但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转型的基础。这是因为传统产业要向智能转型必须满足几大要素:首先要精益化,没有精益化的智能化不仅难以达成,而且会是一种浪费。

其次要具备自动化的基础,并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进步。知识化包含着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梳理工作,包括第三方的知识服务机构,大家都朝着这方面努力,但仍有很大的差距。

1  2  3  下一页>  page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理想汽车CEO李想年薪6.4亿

上一篇:

闽清建成福州单体最大光伏扶贫项目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