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论道智能制造 需以数据为核心进行融合创新

2017-07-25 14:40 浏览:690 来源:控制工程网   

有了精益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下一步才是智能化。以工程机械行业的挖掘机为例,单个机器把工况情况输送回来作为参考,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维度,还应该加上智能供应和智能服务这两个维度。

王铁夫也谈到沈鼓集团从十年前就对服务型制造进行投入,目前也只能做到占比30%,这在国内还算是不错的,但与国际上的大公司相比还相距甚远,其服务型制造占主营业务的55%到65%左右。

王铁夫坦诚,沈鼓集团作为提供动力装置的企业,主要产品是大型的压缩机。业界有一说法叫“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说明了压缩机的使用价值。但公司以前在产品制造过程当中,只注重了主机的生产,忽略了后续的服务。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提出要把生产力产品链进行延伸,做好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这里面就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不光是主产品,还有运行、维修,包括升级改造,包括后续的一些管理,包括创新。

惟有创新才有未来

张海鸥表示,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3D打印确实是非常典型智能制造的方式。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是要在大部分的领域,特别是高技术的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张海鸥研发的“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打破了之前美国GE公司得出的3D打印技术不能打印锻件的结论,破解了困扰金属3D打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首超西方的微型边铸边锻的颠覆性原始创新,并且他的团队已经与GE、法国空客公司举行了技术合作。

据了解,常规3D打印金属零件的过程是打印算一层,铸造算一层,锻压又算一层,三者要分开依次进行,即前一个步骤完了,后一个步骤方可进行,中间还要腾出金属冷却的时间。张海鸥介绍说,智能微铸锻技术可以同时进行上述步骤,打印完成了,铸锻也就同时完成了。“原先需要8万吨力才能完成的动作,现在不到1吨的力即可完成,同时一台设备完成了过去诸多大型设备才能完成的工作,绿色又高效。”

李北光也表示,制造方法的创新也是一种共性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加强协同创新,需要对现量的创新资源进行新的整合。比如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是工信部批复的第二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致力于技术成熟度4~7级的行业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搭建基础研究和产业的桥梁,实现基础技术成功跨越“死亡之谷”。

王勇智提出高铁是我国典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并被广泛批量应用的一项高新智能制造案例。据悉目前在线运行的高铁有2700列,每天约有400余趟。

“根据高铁经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王勇智说,高铁不管技术含量,复杂程度,与航空民航飞机不相上下。最近复兴号高铁上线运行,实际上就是中车在过去技术积累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攻关的成果。复兴号新一代,最高实验速度能达到400公里,机车里面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子系统全部是自主设计的,这点很重要,不仅解决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3  下一页>  page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中煤榆林项目五一劳动节掀起文明施工热潮 ----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全员奋战一线展担当

上一篇:

闽清建成福州单体最大光伏扶贫项目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