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解决的基础性研究
苏子孟则表示,目前他最关心两大问题:一个是中国市场750万台二手设备如何处理的机制问题;另一个是工程机械核心关键件如何破局。
据他介绍,现在中国市场上有750万台二手的工程机械,这还不包括用汽车底盘的道路工程机械、汽车铁路机、混凝土搅拌车等。这里面国零排放的就有98万台,国零排放每年的一氧化碳,据协会统计就高达332万吨,氮氧化物是84万吨,碳氢化合物是448万吨,还有PM等40多万吨,这些机械没有退出机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苏子孟说,移动式设备如果运用智能制造、智能运维等方式,就可以及时反馈设备的运转情况,其传输回来的信息也为退回机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2011年行业运行高峰期,工程机械企业的一些发动机就依靠进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程机械明显复苏,仍有部分关键配套件受制于人。”苏子孟建议,要解决核心部件的问题,途径有三个:一是在工信部主导下的协同平台,进行标准验证。做完实验,再放到整机上做破坏性实验,最后针对问题一个一个的突破。二是鼓励主机企业自行研制,自产自用。因为工程机械一些企业产量较大,不仅可以有量上成本的摊薄优势,还可以加速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组建支持平台。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关,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配套企业自身上。
对此,李北光提出现在真正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是关键部件、元器件、材料的发展,还有基础工艺、计量检测实验验证标准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技术领域对外依赖程度达到50%,说明这一现状亟待改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需要依靠工业强基工程来解决。按照工业强基工程的要求,到2020年自主可控的核心部件,包括材料的自主保障度要达到40%,到2025年自主保障度要达到70%左右。
李北光强调,《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工程,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协同配套的关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智能制造不仅是一个方向,也是整个《中国制造2025》整体的安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