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有助于中国建设强大的科研队伍。计划实施过程中,一些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也被吸引回国,张良杰就是其中一位。在声望颇高的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张良杰离开中国,到美国发展。现在,他带着名下的40项发明专利他回到国内,担任深圳金蝶软件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深圳是中国的企业家摇篮,同时也是硅谷在亚洲的最大竞争对手。
国家层面的计划是对越来越多的地方计划的有力补充,尤其是在深圳和杭州这样的科技中心。除了这些计划,中国还直接寻猎全球人才。这种做法在西方非常普遍,但在中国的历史相对较短。2016年晚些时候,百度招募微软老员工陆奇,负责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一名分析师指出:“如果你无法收购一家公司,那就招募他们的人才。”
创新轨迹东移
中国的科技发展计划毁誉参半。30年前启动的“863计划”旨在填补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空白,最终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863计划研制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完全采用中国制造的处理器。此外,这项计划还在医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采用干细胞培育的3D打印血管植入猕猴体内,让打印器官用于人类移植手术的梦想照进现实。
然而,中国的科技大发展中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专利纠纷和侵权案件,这为律师带来福音。一名往返于中美的律师表示:“知识产权、产品责任、工业间谍,所有这些都被用作竞争武器。”另一名律师指出作为全世界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华为也像ICT设备制造巨头中兴通讯以及众多互联网巨头一样疯狂购买专利授权。在中国,只要有资金,任何一家企业都会购买专利。
重庆京东方的全自动生产线。
并购热潮、补贴和全球招募人才证明中国“不差钱”。对于其他钱袋不够充盈的国家来说,他们的感觉可是完全不同。网络情报公司Flashpoint高级分析师约翰·科斯特洛上周在美国国会发言时表示:“美国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诞生地,同时也是民用和军用信息革命的诞生地。中国以量子及相关新兴技术领导者的姿态崛起,预示着技术创新的轨迹开始东移。”
西方观点:传统创新中心陷入恐慌
中国力争成为科技强国的雄心壮志在欧洲国家和美国引发恐惧和憎恶。它们曾是科技领域的领导者,现在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位被一个拥有雄厚财力,极为重视提高科技实力的国家威胁。他们的恐惧有两个层面: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政府补贴让科技竞技场的天平朝着中国企业倾斜。如想在中国经营业务,半导体等领域的跨国企业经常要面临“浮士德契约”,即用技术转让换取市场准入。
1月,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对已经产生怀疑的白宫表示,中国的政策是以各种方式扭曲市场,破坏创新和压缩美国市场份额,让美国的国家安全陷入危险之中。本月初,中国欧盟商会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详细标准,同时阐述对跨国企业的潜在影响。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用“非比寻常”描述这项计划。该计划设定了国内外市场份额的详细目标,引发全球担忧,唯恐疯狂的中国国有企业用他们的产品淹没利润丰厚的行业,再现过去20年钢铁业和其他低端制造业的景象。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否定了这种观点。报告称:“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需要一视同仁。”此外,中国企业也积极点赞政府的支持。两会期间,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政府的支持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就连中国政策的批评者也指出禁止出口或阻扰交易将带来意外后果。科技调研公司Intersect360 Research首席执行官艾迪生·斯奈尔列举了针对某些处理技术的出口限制的一些例子,包括用于中国升级超级计算机的英特尔处理器。在这期间,中国自主研发了处理器。“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科研计划不再因美国的出口管制受挫。”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