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制造业“双创”建设成效明显,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双创”建设特点
近年来,我国加快支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涌现出了多种大企业“双创”新模式。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接近60%。
制造业双创建设路径从单环节突破向体系化演进。大企业在“双创”平台建设时,往往从需求最为迫切、条件较为成熟、创新资源最为充足的研发环节入手,通过研发设计工具的应用,推动创新业务突破研发部门边界,逐步覆盖制造、采购、营销等部门,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模式。中信重工通过构建“双创”平台,组建了技术创新团队、劳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大幅度提升了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海尔、荣事达通过构建“双创”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机制,推动自身封闭的创新系统向社会开放,促进形成涵盖内部员工、外部团队的社会化协同创新方式。
建设模式加速向创客化发展。企业在构建“双创”平台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的特性,把生产与消费无缝链接,把散乱小的供给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引入分享、众扶、众创、众筹等模式,激发和调动每一个体的积极性,推动创新向更灵活、更快速、更贴近用户的方向转变。大唐创新港、三一重工构建了“线下实体空间+线上孵化平台+‘双创’服务”,旨在提供全要素立体化的“双创”服务。中航爱创客平台通过采用众创众包模式,为中小微企业、传统转型升级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对接、资源交易、项目孵化等综合服务。
建设主体积极参与推动形成生态体系。大型制造企业在建设“双创”平台过程中,主要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整合产业链资源和业务协作为核心,旨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创新体系。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参与建设的“双创”平台,主要基于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要素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技术、金融等服务。这些平台不仅集聚整合了各类要素资源,而且加强了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创客中国”通过运用云设计、网络制造、3D打印、开源技术,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
1 2 3 4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