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老码头,是这500米杨浦滨江绕不过的风情。
从丹东路入口的步道进来,黄浦江在面前豁然开朗,对面是新造的楼盘,旁边几个高耸的建筑是粮仓。而脚下这片浦西的岸线,曾经是杨树浦的卸渔港。工业遗存、老码头,是这500米杨浦滨江绕不过的风情。
从丹东路入口的步道进来,黄浦江在面前豁然开朗,对面是新造的楼盘,旁边几个高耸的建筑是粮仓。而脚下这片浦西的岸线,曾经是杨树浦的卸渔港。看着这片安静的场所,恐怕想不到,这里抗战胜利后可是“中国第一海洋鱼货市场”,到1990年又建成了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处渔市场,曾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水产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渔港在这里已成为历史,而岸边保留的,随着脚下潮水的拍打声,还隐隐回响着那段嘈杂、热闹的场景。
一个个不起眼的混凝土墩上,曾经伫立着一座座灯塔,这是灯塔的基座。灯塔的光亮下,多少工人、多少船只在此劳作已无从考证。码头搬去,灯塔早已失去了原有功能,但这仅存的基座,却是那段繁忙岁月的见证。
除了渔港,丹东路到怀德路之间,原来还有多个工业码头,分属于不同的单位,相对独立。直到2002年,这里的码头还在不断的增加,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之间由角钢分隔,分缝的痕迹在场地上依然清晰可见。而现在这片场地,就是把原有的码头打通后形成的。
在保留现状的工业码头上,还种植了原生态代表性特色的植物——芦苇,别看这芦苇,却是原来码头之间的野生植物,旧时工人在码头间穿梭,芦苇丛是必入眼帘的景色。
再往前走,就是上海第一毛条厂的旧址,前身是杨树浦纱厂,由英商在1915年集资150万两白银创办。二战期间,一度成为日军军工厂。1954年,由中国政府正式接管,将原杨树浦纱厂和怡和纱厂合并,易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其中杨树浦纱厂被称为裕华东厂。1964年3月,东厂被确定为行业生产毛条的定点企业,1966年10月,更名国营上海第一毛条厂。
怀德路的一处洋房花园更让人惊喜,铁桥流水、莲叶倒影,一位游客低呼:“杨浦区竟然有这样的地方。”原来,这栋洋房是曾经杨树浦纱厂的大班住宅,起初为英国老板住宅,建于1918年,透着几分英伦味道,现在是杨浦区级的不可移动文物。记者到访时,屋内部分还在装修,一位保安告诉记者,这里以后是游客接待中心,还可能会有个咖啡屋。
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细节,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之处:纱厂纺织廊架虽不是原有的,但借用它的造型,防汛墙坡道、座椅等功能被融合起来,和旁边的第一毛条厂的围墙融为了一体;休息座椅,形态与往来于黄浦江上的运输船只相似;岸边的趸船系柱,还保留着原有的尺寸,看着粗犷的工业构建,时间仿佛静止。
据了解,这还仅仅是杨浦滨江的一小段。杨浦滨江是浦东之外滨江岸线最长的一个区域,共有15.5公里,规划分为三段:南段,秦皇岛路到定海桥;中段,整个复兴岛及周边区域;北段,军工路沿线。其中南段长5.5公里,此次开放的500米示范段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整个杨浦滨江的建设按照先南、再中、后北的节奏进行。明年底前,南段内环内的2.8公里岸线将会实现全面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