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和质量引领作为改革突破口
深圳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和创新之都,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未来三年深圳将给出答案。方案中提出,深圳将以深化改革优化制度供给,以供给创新激发新兴需求,以需求升级拉动供给提质,以有效投资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跃升,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经验、探索新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根据方案,深圳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辩证处理去产能与培育新动能、去库存与调控房地产市场、去杠杆与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系,着力降成本、补短板。
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方案中提出一系列量化目标,例如在培育优质产能方面,争取1—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深圳;在稳定市场方面,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0万套;在防范风险方面,推动证券、期货、保险杠杆率全部达标;在降成本方面,为全市企业减负约835亿元;在补短板方面,三年投资4080亿元建成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等。
方案提出,深圳的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创新驱动和简政放权为突破口,逐步健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投资、土地、财税、金融等制度供给和高质量的法治供给体系,政府审批流程明显优化,市场准入更加开放公平,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保持并不断刷新深圳质量发展的优势。
三年力推省内产业转移项目超400个
培育优质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将成深圳改革重点之一。方案中提出,深圳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产业发展方面,将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海洋经济、生命健康和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此次方案中构建了一幅未来深圳企业发展图景:深圳将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
近年来,中国游客境外抢购电饭锅、奶粉的热潮引起制造企业家们的强烈关注。解决当前供需失衡、供需错配矛盾的根本途径,关键是要提高供给质量和层次。深圳较早提出“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概念,此次方案中进一步提出,支持企业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对标国际一流的供给体系,瞄准中高端需求和细分市场,以精细设计促进产品供给多样化,以更高标准提升产品供给品质。
除了对标国际提升制造水平,深圳还将大力开展产能合作,三年力争推动深圳省内产业转移项目超400个,投资额超500亿元。开放式集聚全球创新能量,积极支持深圳企业、科研机构在海外布局创新孵化器和研发中心,以及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初步形成境内外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稳定的金融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方案中提出,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三年内实现证券、期货、保险杠杆率全达标。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私募股权基金等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在强化市场主体金融风险管控的同时,方案同时强调精准扶持,包括积极推动“深港通”顺利启动、推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支持创投行业发展等,上述举措对于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推动A股市场国际化、推动深圳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底全市企业减负约835亿元
降成本、补短板是深圳三年改革的重点。方案中提出,到2016年底,预计为全市企业减负约835亿元,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8亿元、人工成本约40亿元、税负成本约500亿元、社会保险费(含住房公积金)成本约45亿元、财务成本约233亿元、生产要素成本约6亿元、物流成本约3亿元。以一揽子政策措施,正税清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深圳还将针对一些重点产业领域和区域探索财税政策创新试点。方案中提出,在降低税负成本方面,深圳将争取国家支持深圳市在高端人才、天使投资、众创空间、境外股权投资、融资租赁、重大技术装备等产业方面先行开展财税政策创新试点,以及在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试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此外,着眼城市长远发展,深圳将在三年内投资4080亿元,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力补民生短板。方案中对民生投入进行明确细化,包括基本消除城市内涝、危险边坡和高等级地面坍塌等安全隐患,低影响开发区达到建成区面积的10%以上,新建城市综合管廊3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85公里,高校在校生达16万人,年均开展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480万人次,每千人医生数达2.75人,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6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名,投入不少于100亿元用于引进培养人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
针对制约深圳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未来三年,深圳将有序推进围填海,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形成的海洋湾区为核心,打造滨海城市空间形态。并通过土地整备释放用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公里,通过拆除重建实现用地供应约7.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