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多年位居世界货物贸易大国前列,体现出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高铁、船舶、大型发电设备等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名片,华为、海尔、联想等一批自主品牌也成为世界级品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现从贴牌到创建自主品牌的转变。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告诉记者,我国品牌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企业在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工业增加值率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在工信部倡导下,全国已经有近万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涌现出251家示范企业。根据对示范企业的调查,企业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从17.8%提高到31.4%,工业增加值率从21.8%提高到26.2%,企业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重点消费品定制化水平、中高端产品供给比重显著提升,定制化服装消费增速超过30%,消费品安全技术指标90%以上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努力构建中国制造新优势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6年的报告中,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第5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我国以36席位居第5,其中有9个是工业品牌。两个“第5位”说明,中国制造“从大到强”依然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创建以质量品牌为标志的竞争新优势。
陈因表示,注册商标是品牌的重要表征。我国的商标申请量、累计注册量都居世界第一,但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自主品牌还不多,世界级品牌太少,不仅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从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强国的发展实践看,构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是这些国家迈向制造强国的共同特征。
“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出现的客观现象。”陈因分析认为,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反映到品牌上可以明显看到,自主品牌产品的质量水平没有跟上消费需求变化;其次,部分企业和产品在质量信誉、产品安全、实物质量等方面存在差距,甚至问题频出,拉低了自主品牌的生态竞争力,导致很多好企业的品牌难以脱颖而出;最后,一些企业的品牌培育能力还不够强,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转变。很多企业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兵,对品牌及品牌成长规律的理解不够深。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