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在当前国际经贸交流日益频繁的条件下,国家形象与企业的品牌形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全球美誉度的大名牌,是国家的瑰宝、民族的骄傲,是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卓越载体。例如人们一谈到美国,往往就会想到“苹果”、“谷歌”、“微软”等技术先进的美国品牌;人们一说起德国,往往就会想到“奔驰”、“宝马”、“大众”等性能优良的德国品牌;人们一聊到法国,则往往会想到“香奈儿”、“纪梵希”、“路易威登(LV)”等时尚奢华的法国品牌。因此,可以说,知名品牌的构建实际上是国家形象的营造,品牌价值的增加则是国家影响力的提升。根据“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的统计数据,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家,“联想”、“海尔”、“华为”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但物美价廉依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
最后,品牌是国际贸易的“绿卡”。在世界日趋扁平化的信息社会,人们对于产品的认知往往基于特定的品牌,例如在手机消费中,人们一般都会选择“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在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市场中,他们往往利用自身的优势品牌去掌控国际贸易,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在国际经贸中要积极实施品牌 “走出去” 战略,在产品进入某国市场之前,就应该在该国事先完成商标注册,避免商标被抢注、仿冒等情况出现。尤其在当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下,我们应当格外注意沿线国家的商标布局,引导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商标先行”,加快培育以商标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并且进一步健全企业商标海外维权协调机制,加大海外商标维权援助力度,为中国品牌构建更加公平便利的国际营商环境。
二、制造业发展中的品牌战略转变
品牌战略,即是指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商品或服务声誉与企业整体声誉为目,以自主品牌创立、品牌使用和品牌声誉积累为主线,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一系列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目前,我国企业所采用的品牌战略主要有贴牌战略、收购外国品牌战略和自创品牌战略三种,下文将分述之:
贴牌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所普遍采取的一种品牌战略。其产生的基本条件在于我国当时知名品牌缺乏,制造业的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必须依赖于国外的知名品牌才能得以发挥。毋庸置疑,贴牌战略是一种低附加值的品牌战略,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大量的利润为拥有品牌优势的外国企业所攫取,而我国企业作为产品的制造者,其获得的利润则微乎其微。
收购外国品牌战略是伴随着我国企业飞速发展而衍生出的另一个极为特殊的品牌战略,即为具备较强实力中国企业收购外国知名品牌,企图掌控该品牌所蕴含的战略资源。这种品牌战略往往表现为“弱吞强”或者说“蛇吞象”,即中国企业在特定市场中相对弱势的品牌收购国外企业的强势品牌,例如近些年出现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VOLVO等诸多案例,在提高中国企业品牌价值的同时,也常常由于并购品牌与被并购品牌之间品牌信息不匹配的原因引发消费者认知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3 4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