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从中长期看,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爆发前夜’。虽然尚未实现总体跃迁,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趋势逐步明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说,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整体转型用了二三十年。对于“中国制造”的前景,要保持理性与乐观。
未来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更加注重从供给端发力,一些着眼于中长期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降低电信网码号资源占用费、公安部门相关证照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推动物流降成本……
国家就降成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方案。官方数据显示,随着一批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实施,今年已落地的“降成本”举措将每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
一边是降成本,一边是找“活水”。从开展创新创业债试点工作到优化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从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到深化房地产调控,治理“加杠杆”行为,引导资本注入实体力度不断加大,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在缓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之鑫认为,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看是要素配置扭曲,根源还是体制机制障碍。在市场制度层面,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要素流动等制度;在企业发展层面,激励创新、保护产权、减轻负担、打破垄断;在政府管理层面,简政放权、搭建平台、创新服务。
制造业自身也在经历着变革。12年前笔记本代工占全球“半壁江山”时,昆山就意识到了“缺芯少屏”难以为继。曾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江苏昆山,正从代工电脑转为研制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机,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孵化,推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中高端”。
在工信部和地方指导下,我国逐步推出制造业的示范试点城市,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辛国斌说,工信部将扩大试点示范城市(群)覆盖面,选择20至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发展优质制造,提高“含金量”。
国家和行业出台一系列扶持引导举措。如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并轨,建立可追溯体系,补齐品质短板;出台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
辛国斌说,2017年,工信部还将遴选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2至3年内有望取得突破的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并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科技决定制造业升级的‘段位’,改革决定制造业跨越的速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