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还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很类似,表面上看起来都不错,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一家日资企业,叫京日东大食品(日籍华人)。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不是人家那么回事。
所以我们要呼吁,中国制造之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
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2、文盲病
去年我走访了一家做轮胎设备的企业,老板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布拉布拉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这兄弟不明就里。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亏了不少钱,再见面说起这事来,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什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
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他的核心是强大的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器,而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术。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也不是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
3、模式病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找个新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个亿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3 4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