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54: 对控制而言,及时性比准确性更重要,虽然二者都是需要的。
控制不可能施加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只能施加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过时的控制信息根本就谈不上是控制信息。实时对于计划控制系统尤其重要。
原理55: 作业控制必须从可以得到的替代办法中挑选出损失最小化的方案.
一名有效的计划控制经理必须能够向管理部门具体地说明真正的决策方案诸如当实施加急订单时哪些订单将受影响。事实上,一名好的经理将能够建议管理部门去考虑到一份新录入的订单会如何危及对其它订单.
原理56: 供应商按时交货靠的是足够的能力与短提前期,不是靠客户的权力、关系密切与神通。
同内部作业时一样,采购物品的按时交货要求确保供应商的能力将是足够的和平滑地供应订单.
原理57: 精心地选择绩效度量;人们愿为按这些度量看起来不错而行动。
在任何公司里,绩效度量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开始任何改善计划之前,应该建立起绩效度量从表明未来的绩效将如何同目前情况相比。绩效度量本身就是改善绩效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它应成为任何一个生产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
原理58: 辩解与控制信息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时机。控制是在问题出现之前,而辩解、解释是在有问题的时候。
计划与控制的真正职能是去生成为了使工厂避免陷入困境而管理工厂所需的信息而不只是处理为摆脱困境而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制造控制系统是一门处理信息的学科。
原理59: 干扰有计划作业的一切问题可以而且必须解决。
如不准确的预测与不可靠的供应,导致成品超过预期的需求。不可靠的供应商和不确定的采购时间,使得过量的原料与外购组件成为必要。经常的调整,不稳定的流程,不良的质量,报废与返工,不完善的机床安装与设备还有墨菲定律,使得高的在制品。种种变化引起报废的库存。
原理60: 只有通过找出并解决过剩的原因才能显著地削减库存。
在任何制造公司里,“正确的”库存量比现存于许多企业中的要少而比现存于大多数企业中的要少得多,分析出其原因, 管理层不断施加压力去减少库存.
总之,制造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强有力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愿景、创新精神。制造企业尤其是要重视工业工程(IE)的实施和精益生产的实现,不断的改进及关注细节的生产管理。而信息化给企业以新的视野,不管企业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信息化的企业应是一种适应快速变化而设计的、能够学习、进化、自我快速改变的企业。
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个真正的系统,而系统应该是自动闭环反馈的:1、需求预测和发货闭环。2、计划与排产闭环。3、排产与执行闭环。4、订单承诺与订单履约闭环。只有自动闭环反馈才能迭代、学习、进化形成有机的智能系统。智能制造才有系统支撑,为实现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夯实基础。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