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新工业革命冲击全球劳动力市场

2016-07-27 08:59 浏览:479 来源:亚洲工业网   
  3.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素质是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途径。据研究,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内涵是人力资本,与人口红利相伴而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力数量的无限供给,更在于劳动者承载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的持续改善。
 
  劳动力不是同质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既可以在较低工资和较低人力资本的组合上形成,也可以在较高工资和较高人力资本的组合上,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人力资本是取得长远竞争优势的关键。
 
  发达国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政策取向
 
  发达国家提出了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以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抢占制造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美国先后制定了“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复兴计划”、“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等战略规划,推动制造业回归和复兴;德国推出了“工业4.0”发展规划和“2020德国高科技战略”,旨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日本开始实施“制造业再兴战略”和“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策略”,以巩固其制造业大国地位;韩国制定了“制造业新增长动力战略”,走上创新驱动之路;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力图重振法国实体经济。
 
  新兴国家也先后出台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以要素成本优势抢占制造业中低端市场。印度出台了“制造业国家战略”,力争到2022年将制造业产值提高到占GDP的25%以上;巴西成立了“国家工业发展理事会”,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推行制造业减税政策,同时加快了企业重组和制造业调整步伐。
 
  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国外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政策取向。
 
  1.美国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及面对就业挑战的政策取向
 
  美国将中小企业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再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健全的政策、法律、财税、融资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美国,企业是研发的执行主体,承担了89%的研发任务,联邦实验室和联邦资助研发中心(FFRDC)则承担了9.1%的研发任务。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使得美国研发成果转化率更加高效,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小企业数量接近30万家。
 
  美国围绕再工业化这一经济战略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全方位政策合力,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能源政策、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真正推动了制造业的复苏。美国在再工业化计划进程中整顿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教育和科研投资力度支持创新,实施智慧地球战略,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产业环境和运行平台。
 
  2.德国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及面对就业挑战的政策取向
 
  为推进工业4.0计划,德国政府主要设定了一些关键性需求措施,主要包括:融合相关的国际标准来统一服务和商业模式,确保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旧系统升级为实时系统,对生产进行系统化管理;制造业中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程度应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程度相适应;雇员应参与到工作组织、CPD和技术发展系统之中。工业4.0开辟了创造价值的新途径和就业的新形式,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来说,有显著的机遇发展B2B(企业对企业)服务。
 
  工业4.0的实施,将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路径,让人们的工作生涯更长,保持生产能力,弥补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工业4.0的双重战略将使得德国保持供应商的领先地位,并且成为工业4.0解决方案的主导市场,这使得德国劳动力可以维持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强的竞争力。
 
  3.美欧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具体保障计划与政策杠杆
 
  美欧为了促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力实施保障计划及其相关政策杠杆,如直接的财政投资,拨款给制造商、地方政府和特定类型居民家庭;设立公共投资基金;运用利率杠杆。支持小型银行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以支持小企业贷款;运用税收杠杆。对扶持类型企业实施减税,对限制类型企业取消税收优惠;利用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前沿科技的商业化模式;根据政府部门授意,由行业寡头和高等院校共同领导实施,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政府建设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基地等。
 
  加快构建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的高质量就业政策框架
 
  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关就业结构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坚决打破“低成本劳动诅咒”,克服由于比较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形成的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新工业革命的恐慌,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范式的技术路线锁定,实现生产技术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将政策重点引导到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上去,以人为本地设计总体政策框架。在资源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技能—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变成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人力资本结构的过程。
 
  首先,全面、科学认识与评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内涵及其影响。任何新技术、新产业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都会带来一些挑战。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要不断深入探讨其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带来的深刻影响,避免理解的片面化,以及政策实施的简单化。
 
  其次,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通过教育深化并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构中国在新工业革命下的产业竞争优势。当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新工业革命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必须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偏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必须制度创新先行,打破束缚人的生产力的条条框框,让各类创新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流动起来,打通科研和市场的“旋转门”,使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建议: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在学科设置上进一步对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等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有重点、有选择地开设新学科、新专业,加大上述领域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培养。进一步下放专业设置权,简化高校新增专业审批流程。促进新设学科专业充分面向就业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紧缺人才和专业的统计、公示和更新机制。
 
  二是深化就业领域重大改革,要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密切对接企业发展需求,鼓励高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支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期与在校师生开展交流宣讲。加快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大对就业率高、品牌口碑好的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在职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要借鉴美、日、德针对新工业革命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部署的共同经验,通过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美国)和进一步完善(德国、日本)以及新的生产制造知识的推广,在更高层次上融入新工业革命进程。
 
 
  三是完善人才发展及使用机制。建立有利于创造型、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球开放式创新和创新网络趋势下,促进国际高端人才加速向中国流动和聚集,打造全球性国际人才网络体系。要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双创”和高质量就业。中国的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部分就业。同样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可吸纳的就业人员比大中型企业高出4-5倍。同时,新技术不但使创新门槛降低,同时也使得创新创业成功的机会大为增加。
 
  目前,中国每天诞生的初创企业多达4万家,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应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市场主体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设立公共投资基金,加大对在互联网、工业技术系统、新能源、工业智能等领域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产抵押贷款、科技税收优惠、降低金融成本、提供标准化服务等政策支持,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使中小企业不仅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军,也成为促进“双创”和高质量就业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英孚康中大型PLC年交付破万套 ,做对了什么?

上一篇:

中国首条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封顶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