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之于制造业来说,的确是个酷炫的物件,但无奈回收期太长,有时候比企业的寿命还要长,也就是说,许多民营企业家实在没有信心能在有生之年收回机器人的投资成本,于是,中小企业敬而远之,大企业咬牙导入,也是麻烦不断。
相比之下,大型的制造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也更容易获得政府津贴以及银行贷款,投资成本和回收期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但大企业依旧要面对机器人生产效率的问题。现在的高端机器人,需要配备高端执行器、工具变化器、力觉感应配件、精密感应器、视觉系统等等,融合了大量的尖端技术,如此才能达到精密生产,同时,也意味着“故障率”更高,任何一项技术不成熟或者出问题都会给生产效率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在流水线模式下的生产,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整个车间停产,这也是为什么大型的制造业都会专门成立“机器人”维护部门,甚至派自然人执勤,日夜守在机器人附近,这种做法会持续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充满了讽刺:导入机器人是为了减少人工,而机器人的到来又出现了新的用工要求…长此以往,即便是大企业开始对机器人感到失望,直至敬而远之!
艰难渗透,制造和机器人仍需十年磨合
机器人是未来制造业的大趋势,这几乎是业界都认同的事儿,而且谁能优先掌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谁就有可能称霸制造业,甚至成为全球首富,毕竟,这些“机器工人”带给世界的改变要远胜于一两部漂亮的手机,或者一款假装免费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前端企业不惜话费高额的代价,去生产,去尝试,失败之后再度投入,颇有点百折不挠的意味,他们自然不是不心疼钱,只是在搏一个未来的制高点。
中国机器人的进程更加特殊,要受国情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往往关系到国际民生,毕竟,它除了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工业用品之外,还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地球人都知道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低,赚得是辛苦钱,但似乎很多省份都离不开这种企业,甚至省长都会巴望着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在自己地盘扎根落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供就业,拉动内需,坦白讲,这种模式之于中国工人有着长期的不良影响,当一代又一代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持续地消耗青春时,他们是很难找到向上流通之路径的。与此同时,他们的眼界又会影响到新一代工人,更糟糕的是,孩子们只学会了“讨厌工厂”,却没有修炼其他谋生之道,这正是中国工人阶级不可回避的尴尬,但中国社会向来讲求平衡、维持稳定,制造企业的不良影响虽然是经年来月的,但好歹不会在短期之内出现太过残暴的事件,而中国制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实现“机器换人”,我们必须要等到现在的流水线女工渐渐老去,等待新一代工人能够纯熟地驾驭机器人,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社会制度和基本人性。
机器换人实在是一个太宏大的话题,我们需要更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也希望我们的工人能够增长相关技能,纯熟地驾驭机器人,但显然,机器人变得聪明需要时间,中国制造工人的成长更需要时间,或许是五年,又或许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