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将提高 半数企业或将淘汰
机器人过度发展的现象,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有观察者举例说,以服务机器人为例,目前仅是处于机器设备的阶段,还面临着技术方面的多重挑战。一方面,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必要性是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作业能力如何?另一方面,目前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也伴随着安全问题,与传统的家电相比,服务机器人需要有网络物联环境,而物联现在本身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稍早之前,主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工信部官员曾强调,机器人越是在风口,大家越是要清醒,企业规模扩张固然重要,但是能力还是要跟上脚步,否则会摔倒。
在去年7月份的某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隐患,并且已经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处于风口浪尖,有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助力的原因,也可能有盲目发展的虚火。
王卫明毫不避讳地讲,各地现在都很重视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企业无论体量大小都会成为政府的座上宾,并得到资金、土地等各类扶持政策的支持。
针对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今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在自主品牌方面,工业机器人大多还是一些中低端产品,机器人产业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
辛国斌说,目前正在联合各省市和机器人产业联盟研究,出台差别化指南,细化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推进各地科学理性发展。
据了解,工信部目前正在制定行业准入条件,以提高准入门槛,严控工业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风险,推动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通过业内的分析,当前,机器人发展存在“大而不强”。而这一次,监管部门将打出重拳,提高进入机器人产业门槛。
产业监管政策或许即将出台,那么接下来的近两年,机器人市场也会进入调整期,整个产业“新陈代谢”将加速。
“不言而喻,进入机器人这个行业的门槛提高了,那么,国内机器人低端产能也将被淘汰,今后,整个产业将发力高端领域。”中研普华研究员叶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机器人市场中还充斥着数量不少的炒作者,这些炒作者资金进去了,却没带来技术方面的贡献,这样势必会加速形成机器人“泡沫”。所以,未来机器人市场注定要来一次“洗牌”,一大批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企业将会消失。
针对机器人今后发展走向,辛国斌曾坦言,首先要推进机器人创新,进一步整合产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其次是要补齐短板,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再次,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推进机器人在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最后是培育人才,进一步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大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办好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
“一旦监管政策出台,那么,机器人产业格局重塑毫无悬念。”王健昆说,技术领先,规模优势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从中收益,后续会有一定的并购整合。
“随着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要求也更加的智能和高端化。” 曾海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机器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最大的难题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产业科研水平较为滞后。其次,由于技术水平欠缺,我国机器人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底部,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需要一段时间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有观察者也认为,今后几年将是机器人产业的“洗牌”时间,开放的市场对国内外所有企业的机会是均等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打破低端低质的“魔咒”,防止机器人产业也陷入低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