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力创新,融合发展。 以推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输出”于一体、“人才、项目、平台和网络”相结合的系统性合作为主要模式,联合、协调国内外合作力量,集成、整合院内外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促使科技创新资源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联动的融合发展体系。
(4)体现理念,遵守原则。 新时期的国际科技合作,应充分体现“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在行动中恪守科技伦理道德、保护科技知识产权、参与制定并遵守有关国际规则。在交往中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原则,着眼于“民心相通”,倡导科技精神,重视人文交流,以期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2 总体思路
针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断拓展、深化中国科学院与沿线国家科研与创新伙伴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寻求合作各方发展战略和需求的高度对接,通过实施国际科技研究计划、共建国际科教合作平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建设“联结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科研资源双向开放和共享、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科技合作网络与科研机构联盟,共同打造“平等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惠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
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优势,联合行业协会在内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的力量和优势产能企业,打通国内外协同创新的管道,推动构建基于个人、机构、政府三个层面的科研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覆盖沿线主要国家(地区)的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科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促进沿线国家(地区)科研人员及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真正使中国科学院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科技主力军。
3.3 战略目标
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以“互联互通”为行动关键词,突出战略咨询、科技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三大重点,用 5 年时间,夯实合作基础,打造合作基点,形成国际大联通的合作网络雏形。
(1)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建立长效战略咨询机制,成立以“国立科学院及科研机构”为基础的“国际联盟”和“智库网络”,按专业领域建立由沿线各国国家科学院推荐而成科学家联盟及数据平台。给我国政府和沿线国家提供战略科技咨询建议,包括承接项目咨询。如时机成熟,建立以沿线各国国家科学院和主要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一带一路”国际组织,秘书长在中国,主席在全球范围内选定。
(2)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针对重大共性科技需求和挑战,与所在国家(地区)的相应机构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开展科技合作,牵头启动一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共建“创新合作中心”;并以此为合作平台和网络支点,积极探索开展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战略合作。发挥中国科学院海外基地的作用,到 2020 年,使一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产出效果并产生较大影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3)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院属企业及国内产业行业协会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需求与我国相关优势产能对接空间,以科技合作为先导,树立起我国适用技术及优质产能的形象,共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标准,有效实现我国优质产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转换,并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到 2020 年,通过当地和我国企业合作,在沿线布局多个海外研发中心,带动中国科学院企业优质产能和适用技术走出去。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