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可见,分级诊疗的效果将逐步显现,基层医院将现大规模发光诊断需求,企业抓住基层需求和区域检验中心的机会,将获得相当的收益。
2.4进口占比大:国产替代是方向
在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中,进口厂家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产品呈追赶势头。在生化检验领域,国内厂家基本实现进口替代;而免疫、分子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国内厂家前几年刚刚起步,发展迅猛。化学发光行业是免疫诊断中技术最先进的部分,目前国内市场仍被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巨头霸占,高端市场尤甚。2011年新产业推出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国产发光公司加入市场竞争,目前国产约占10%市场份额,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目前,化学发光行业以25%-30%的增速增长,现国内企业已突破技术壁垒,进入销售放量阶段,参考生化替代的节奏,5年内可占有近一半的市场份额。预计在2021年,国内厂家可总共占有百亿以上的市场份额。
化学发光市场目前有200亿左右的有效容量,随着存量市场的技术迭代和增量市场的增长,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发光检测项目涉及多消费终端,覆盖范围广,抓地力强;分级诊疗和区域检验中心的政策利好国产发光行业;发光行业目前进口占比90%,目前技术壁垒已基本被攻克,参考生化诊断的行业发展,国产替代是化学发光行业的发展方向。
3、进口品牌占据高地,国产如何进行替代?——竞争格局分析
化学发光行业产业链上游是由试剂、仪器公司组成,主要供应生物制品、化学制品、机械、电子和软件等。产业链的中游代理、销售对发光产业链发展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随着产业发展,经销商的整合势在必行。产业链的下游,90%的终端消费终端是各级医院,医院对仪器选用有最终话语权。
3.1价格:市场的强大推手
医院是产业链上最强势的一环,国产产品对医院的吸引力决定着国产替代进程。在销售模式上,公司多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经销为主。对于医院终端,仪器基本以投放获得,厂商以搭配销售试剂的方式获得收益。体外检测等医疗服务由政府统一定价,应用化学发光法可相应提高收费标准(例如:福建省用化学发光法可加价80%)。因此,试剂属于医院的“成本项”,医院有动力对检测方法进行升级迭代,但却并没有动力去特意抬高价格,在相同条件下会考虑试剂性价比,相对市场化。
以福建某二级医院为例计算,需添置一台发光仪器做肿瘤标志物(以AFP、乙肝HBsAg价格为例)的检查,日样本量300个。国产试剂是进口试剂售价的30%左右,国产单个发光试剂反应成本在8元,单个酶免试剂成本是进口单个发光试剂反应成本在20元,发光牌价是36元,酶免牌价是20元。如下计算医院试剂端利润:
由于仪器是通过投放的形式进驻医院,从医院端只需要计算试剂成本。以上测算可得出,此医院若用发光替代酶免不仅进行了检验技术升级,得到优化的检验结果,在经济效益上也更优。在发光项目上,国产对比进口经济效益明显,单个项目可得到百来万的额外收益。
对于进口厂家来说,由于研发、原料以及人工成本远远高于国产厂家,还有关税等额外支出的存在,以及其品牌声誉的影响,其降价的空间十分有限,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将持续存在,一旦国产在检验质量上达到进口产品相近的水平,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3.2 研发:成功路上的奠基石
发光试剂质量是当前国产替代的瓶颈
在产业链的上游,生物原料生产技术水平对体外诊断试剂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保证质量优先选择进口生物原料,形成对进口生物原料较大程度的依赖。在调研中,各医院检验人员均表示,国产机器的操作性和软件交互性水平均有较高水平,但较少选用国产仪器的原因主要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够好。现国内厂商有其原料及试剂研发平台,现某些厂家如新产业已有100多项试剂报批,突破技术瓶颈后,可进一步突破国外厂家的限制。其中发光试剂的制备技术,抗体纯度,试剂配比等研发能力成为进口替代的关键,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和稳定度是选择仪器时首要考虑因素。
3 4 5 6 7 下一页> 余下全文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