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利器”带来累累硕果
对于大科学装置,建好仅仅是开始,用好才是关键。大科学装置陆续投入使用,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借助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获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领先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同时还“一机两用”,成为我国众多学科的同步辐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
上海光源一期虽然只有7条光束线站,但是自2009年建成后需求极大,去年已有近400家单位、1万多人成为用户,线站供不应求,取得了众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从地域分布上看,上海光源的用户几乎覆盖我国所有省区市,还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以合作形式来到这里,开展研究工作。
有这些“神兵利器”加持,我国的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取得的成果日益丰富。
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大幅提升我国深空测控能力。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达到国际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实现了4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创造聚变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大于60秒的世界纪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其振荡几率。
除了大科学装置结出的累累硕果外,反观大科学装置的存在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一件新“神器”的意义。因为它们本身就集成了许多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凝聚了各个方面的创新驱动力,培育了一批科研后备力量。它们更多在发挥着“科技航母”的关键作用,直接促进了大批原始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
当承建单位研发出符合FAST要求的新钢索时,申请了12项专利;上海光源不仅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科技创新,还对现代高性能加速器、高精密机械加工、X射线光学等先进技术和相关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过去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厂家现在已经成长为领军企业,他们都谈到,当年对撞机的建造对于企业自身生产工艺带来很大提升。
每建设一项大科学装置,对我国工业基础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高标准的技术要求筛选下,大科学工程建设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国内最牛的施工单位和高技术企业,它们边“追赶”边“补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