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同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两国在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利益共同体方面具备广泛的合作基础。本次年会以“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为主题,力求搭建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对话交流平台,深入探讨中德合作未来新路径,满足中国制造最迫切转型升级需求。年会由24日的主论坛及25日的五个平行分论坛组成,既有前沿趋势又有落地方案。主论坛的圆桌交流,德中两国嘉宾带来激烈精彩的思想碰撞,而分论坛则聚焦前沿趋势、解决方案、最佳实践、中国制造2025与政策推进以及智能制造资本投资几大领域,看点颇丰。
年会特约中、德两国政府、企业等多方代表,剖析新工业革命时代全球经济大势,解读德国“工业4.0”现状,洞悉中德合作新动向。通过分享中德最佳实践,探索中国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让工业4.0不再是一场概念之争,让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切实落地,让智能未来清晰可触。
据了解,在现场出席本次年会的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柳百成,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指导委员会成员、德国联邦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协(BITKOM) 工业4.0主任Wolfgang Dorst,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中国首席代表Mr.Welf Zoeller,德国工业4.0平台成员机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程信息学院管理院长Prof. Dr. Dr.-Ing. Dr. h.c. Jivka Ovtcharova 等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共计600余人。
主论坛第一位演讲嘉宾李毅中在发言中提出:
探索智能制造实施路径要皆顾三个方面: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智能制造的关系以及投入实现制造的有效路径。李毅中先生认为,互联网+既是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去改造提升优化被+的产业,亦是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创造新模式和新形态。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也要推进智能制造融合在供给侧改革攻坚任务之中,同时要通过有效投资拉动内需,提升供给,为智能制造提供投资保障。
针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发表题为《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产业模式》的演讲。
干勇先生根据中国制造2025时期工程院的调研提出,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根本动力在于新一代的科技革命:第一是信息技术指数及增长;第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使得创新大大加快,产生了大数据;第三是智能化创新。干勇先生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行业和海尔为代表的流程制造业为例,详述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产业模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