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产业发展切莫因噎废食
骗补行为是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的做法,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政府制裁违法企业的决心也是非常坚定的,如果政府不采用严厉的手段加以制止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去年电动汽车大跃进式地发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骗补行为,涉及企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已经公布的5家企业情况比较严重, 一方面要严厉制裁; 另一方面也要区别情况处理,鼓励企业遵纪守法地发展新能源汽车。
要正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现行政策进行梳理并加强监管体系和流程建设。车企也应该在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企业作为产品生产单位,最终要对消费者负责,品牌的树立要依靠诚信和品质来维持,没有诚信怎么能有品牌,这次骗补事件是对企业的一次警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坚持大方向 在试错调整中前行
骗补的事情对于行业而言,可以说是意想不到、始料不及的。但要强调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发展新能源汽车都是必须坚定不移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把眼光放在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那么格局就未免过小。应该看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与国家降低碳排放、改变能源结构的总体战略目标相关的,承担着作为转型载体的任务,意义和使命十分重大。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挫折,行业要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不能动摇。
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已经逐步显现。应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在石油价格降低的不利环境下,在企业最初并不情愿做、消费者不信任、社会也没有树立起新能源汽车概念的情况下推动起来的,这份成绩令全球瞩目。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可以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相提并论,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其间会出现英雄、先烈,也会出现投机者,要允许试错和调整,要去研究事情的发生是个别情况、规律性问题,还是制度性的问题,进而总结失误教训,“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认为,目前行业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感到吃力,于是开始作假,原因可能在于创新乏力;二是政府处理新问题时力不从心,原因在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方法来解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问题并不适合。企业可以通过推进低碳化、信息化来解决创新持续性的问题,政府则必须通过法制化来解决好四大关系。
首先是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化发展首先要提出总体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总体目标定出一组指标,包括碳排放、污染物等指标,营造一个好的大环境; 其次是解决好管理者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宏观调控部门要提出宏观的目标,具体的产业部门要定具体的目标,同时要针对目前相关部门“九龙治水”的情况,把各部门的关系理顺。
另外,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前端,而中后端的监管并不充分,所以出现了政策预期与企业诚信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中后端的监管; 第三要解决好政府、企业与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关系。此前检测机构受企业委托提供报告,与企业存在利益关联无法保证报告的客观性。
今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检测评价以及监管的问题,使中介机构对政府负责; 第四要解决好法规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工信部制定了“咖啡法”,发改委推出“碳配额管理办法”,下一步应该有更加统一、一致的标准,把管理系统和法规系统的关系协调好。企业一旦应付不了各项法规标准,就必然弄虚作假,因此政府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
客车行业专家佘振清:需反思三大问题
我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第一是对舆论缺乏有效引导。今年以来政策迟迟不出台,使得企业无所适从,媒体也对此不断炒作,在各种论坛上多种腔调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都在根据一鳞半爪的消息进行各种推测,这种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很容易引起误解。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而不是为了重罚企业。目前舆论已经跑偏了,形成一种乱象。对此,政府应该通过权威的渠道发声,杜绝这种舆论的乱象。
第二是目前行业存在没有补贴就没有销量的现象,这种情况很不正常。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在取消补贴后,车辆根本卖不出去。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投入很大精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资源浪费。补贴应该起到杠杆作用,做到以小搏大,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普惠制,让一大批投机者涌入,这说明政策存在严重漏洞。应该说,处罚企业只是抓住了表面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顶层设计的问题。政府要对补贴政策的漏洞进行严肃反思。
第三是有关部门对手中的权力过于随意,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管。比如此前的“十城千辆”工程,许多城市的任务就没有完成;对传统混合动力补贴踩刹车;6~8米的客车占补贴范围60%左右,出现补贴和成本倒挂的现象。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够严谨,政策调整又过于频繁,这些都削弱了政策的严肃性。
我认为,骗补事件只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波折,要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光明前途。政府要认真思索如何让产业健康发展,要抓大放小,不要把目光盯在查几个企业骗补的事情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尽快对目前的各种乱象进行拨乱反正,不能把大家的热情都浇灭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副主任张娟:骗补是系统性问题
最近行业中对骗补调查的讨论特别多。在我看来,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立场。除了财政部明确公布的五家名单,网上还盛传一份包含93家的骗补名单,令人触目惊心,假设这是真的,那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