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国产机器人的产量是逐年上升的,仅仅是在产业规模和中高端民用工业机器人领域技不如人。
在2013年,中国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销量不到1万台。在2014年,中国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1.6万台。在2015年,中国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2.2万台。在2016年,中国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3.5万台。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是逐渐增长的。而且2016年的销量是2013年的3倍有余。
因此,中国并非无法制造工业机器人,只是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还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很多企业是跟风投资进入机器人行业,有从政策和股市中套利的嫌疑。
在中高端工业机器人方面,内资品牌工业机器人还无法与外资品牌相匹敌。相对较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大半市场份额;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10%左右。
在关键零件上,国内厂商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采购国外关键零部件的价格是高于国外本土企业的采购价格的,这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难度相当高。
这些现状导致内资品牌机器人企业在产能上和技术上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进而产生了“中国爆买工业机器人”,以及日本发那科大举投资建厂扩大产能以满足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情况。
虽然中国民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外资品牌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但中国军用和航天机器人技术却非常不错。
在机器人产业上,中国和美国非常相似。美国的机器人技术掌握在大的军工复合体手里,这些都是垄断企业,相关技术和机器人服务于国防军工。美国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实力相当强大,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就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实力。但是美国的机器人产业缺乏整机厂、品牌和渠道推广,使得美国的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军用和航天等特殊领域。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和中国类似,也需要大量从日本和欧洲进口。
中国也是如此,在军工和航天等特殊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和设备,我们并不落后,但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设备远远落后于欧洲和日本。中国和美国都属于机器人技术不差,但是产业化很差的情况,机器人都以特殊领域的产品为主。
由于军工生产的标准与民品不同,流程管理也不同,军工技术成本极高,不经过大规模改造,无法民用。现在军转民的难度比阿波罗计划时期大了一个数量级都不止,其成本甚至不低于研发一种新产品。这个坎不太容易跨越,国内相关单位多次尝试过军转民,但实际操作很难。
像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器件,其实国内也能生产,甚至高端产品也能生产,只是批量太小不够成熟,其根本原因是国产核心零件缺乏应用的机会。由于任何工业产品都是在大规模的生产使用中变得成熟可靠的,而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机会,就无法在实践中磨砺和验证,那就不可能成熟可靠。同样,没有大规模应用,也不可能通过产量摊平成本,这就导致国产的关键器件和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成熟度和成本上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去年美的收购库卡,最重要的不是获取库卡的机器人技术——毕竟,库卡的强项是系统整合和系统设计,其关键的子系统也是采购其他厂商的。比如库卡机器人的数控系统主要依靠西门子,减速机主要依靠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中国急需的高档数控系统库卡并不强。 库卡最早是做焊接机器人起家的,主要客户是汽车生产线。现在也做搬运,物流和喷涂机器人,但是主要产品线还是焊接。
收购库卡的最大意义是获得库卡的品牌和应用渠道,使国内厂家的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可以得到一个工业机器人整机厂的支持,在有了稳定且有一定规模的应用之后,国内机器人产业才能在关键零部件上摆脱外商制约,在核心技术上才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