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业网讯: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最高科研力量的“国家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我们今天刊发一位中国学者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见闻。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最高科研力量的“国家队”。在中国科学界,国家实验室建设尤其受到关注。部分原因在于,科技部自2000年开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先后批准试点建设7个国家实验室,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实验室进入筹建阶段,但十几年后,这些筹建中的国家实验室仍未摘掉“筹”字,可谓一“筹”莫展。最近几年,科学界不少人士提出过对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2016年1月至今,作为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我进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简称“LBL”)开展研究工作,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大名鼎鼎的研究机构的运行。在这里,我的具体工作是利用先进光源设备,研究储能电池材料的机理。
在科学界,LBL几乎相当于“卓越”的同义词。作为美国国家实验室之一,与之相关的荣誉灿若星辰:13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15位科学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勋章,1位科学家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章,70位科学家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我的合作导师、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志勋先生一次与我谈话时提到,LBL的运营模式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中极具代表性。他的这句话使得我对国家实验室的运营模式有了特别的关注。
国家实验室是不是“金饭碗”
正如人们所知,国家实验室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围绕着国家使命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科研任务,通过多学科交叉协助,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在2003年和2006年先后批准建立了15个国家实验室,然而基本仍都处于筹建状态。
直到今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2017年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在我的理解中,这意味着今年中国的国家实验室将要挂牌,要摘掉“筹”字的帽子。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关心的是,我们的国家实验室到底如何运营?每年能拿多少经费?我们这些人能不能用上国家实验室?
1 2 3 4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