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业网讯:4月16日下午,哈工大(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教授姚玉峰正在对基本组装完成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最后几项稳定性测试。
几天后,这台“私人订制”版的第二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将飞往北京一家科研机构,用于肝硬化疾病的专项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放射免疫分析、酶促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因其准确、高效成为整个免疫分析行业的主流。2008年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开始在全国二甲及以上医院普及。这些仪器全部来自欧美,每一台都身价不菲,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那一年,威高集团看到了市场的发展前景,想要和哈工大(威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开展免疫分析的产学研对接。“国外垄断”这四个字每次都能激发姚玉峰的研发欲,在对市场上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评估后,他给出了“可以攻克”的回答。痛快答应的背后,是50多名工作人员在内的科研团队一干就是三年。姚玉峰有一年时间吃住在威高集团,整个团队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晚上彻夜未眠,反复修改的设计图比砖头还厚。
就是靠着这股不低头、不服输的劲,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发,获得近10项专利技术的第一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样机被成功研制出来,每小时可对180名病人的血清进行精确专业的智能化检测。
此后的事就非常顺利,2011年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2013年威高集团开始批量生产,并成功打入国内三甲医院市场,当年就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而一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价格只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仪器价格降下来了,看病价格也随之下降,这才是打破国外垄断的最终目的。
姚玉峰所在的团队并未停下脚步,第二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相对于第一代产品而言更加小巧、专业。他们希望这台机器能普及在二甲以下医院或社区医院,让高科技更好地普惠大众。
2001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姚玉峰就跟着自己的导师第一次参与到威高集团的产学研项目中。姚玉峰认为,威海拥有非常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打通了市场需求和科研项目的“最后一公里”,能防止科研的果子烂在树上。
16年后,从刚开始的几年一个项目,到现在每年多个项目,姚玉峰已经参与完成了几十个产学研项目。期间,不少企业重金挖他跳槽,可姚玉峰依然享受专心科研的过程,觉得能把爱好当成事业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坦白地讲,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唯有创新能帮我们追回这‘失去的几十年’。”姚玉峰说道。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杯盏模块安装
威高生产车间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