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批重要政策措施,开展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科院发布卓越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打造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动力。
健步开启新征程
持续投入、深化改革,正在让中国的基础研究积蓄起令世界瞩目的实力,学术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崛起非常之快,无论学术产出还是学术影响力都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攀升过程。可以说,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已经从涓涓细流变成江河纵横,有望成为汪洋大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表示。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发表在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近5年来全世界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中我国占18.1%,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的比例3年内从4%增长到6%。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论文产出上,也表现在我国科学家的名望提升上。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屡获大奖,王贻芳研究团队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方忠团队多次获美、欧物理学十大年度突破。我国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等计划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担任重要职务的我国科学家人数,也有明显增加。
未来几年,我国基础研究将如何锐意进取,更上一层楼?
“科技创新需要积累,特别是基础研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我国将继续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科学项目,筑牢基础前沿研究根基。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优化学术环境,主动挑战科学难题,鼓励探索和协同创新,宽容失败,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跃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据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目前已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的5类计划中,基础研究的部署更加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均衡发展,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启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部署,启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纳米科技等6个重点专项,同时还启动了国家质量基础、磁约束核聚变等2个重点专项,在全链条设计的重点专项中对基础研究也进行了全面部署。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任重道远。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基础研究在这新一轮“加速跑”中,跑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