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财力投入,人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全时人员总量由2011年的19.3万人年增加到2015年的25.3万人年,增长了31.0%。2015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比2011年增加了119.7%,已经翻倍。2016年我国“高被引学者”数量增加到197人,占总数的6.0%,数量超越德国位居第三位。
“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人员规模已与美国等少数科技大国相当,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后备人才队伍逐步成长,一大批优秀团队正在崛起。”叶玉江说。
深化改革带动新引擎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创新就是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引擎。
深化改革,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化布局。
目前,中国已经在数理、化学、生物、医学、地学、信息、材料和工程等8个领域建成255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177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大多数国家自然科学奖项和科学前沿成果都诞生于此。”叶玉江说。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大型先进光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科学家们对物质基本结构、宇宙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此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这批“国之重器”的建成和启用,使我国科研基地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很多重大科学成果,有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陈和生院士说。
深化改革,促进了我国科技基础资源的开放共享。
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实施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和创新券政策等方面的改革获得大力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已建成并上线运行,包括3100家单位的58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原值总额达670亿元的4.7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叶玉江透露:“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率达到71.2%,各类在线服务平台服务用户超过6.2万个,总服务次数突破130万次。”
科技部、财政部还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重点推动公共财政支持科学数据、生物种质资源和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目前已经形成28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推动全国近8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年均服务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逾万项,为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等重要项目提供了科技资源服务。
深化改革,释放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活力和动力。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