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核安全,我国的核科技也在快速发展。据悉,我国已开工建设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基本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成21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200余项核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重点突破。
着力解决乏燃料贮存和后处理问题
很多人“谈核色变”,主要是担忧核电机组运行,或废料处理时的辐射污染问题。郭承站说,核电厂运行产生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是影响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完成一批早期核设施退役项目,处理处置一批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并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南区域处置格局。但是我国仍有一批放射性废物尚未得到最终处理处置,主要原因是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能力不足,与核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规划》专门提出:“推进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污染治理,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建设,对关停的铀地质勘探设施与铀矿冶设施实施退役治理。”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理能力建设,基本完成历史遗留中低放废液固化处理,开展5座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选址、建设,形成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的合理布局,推进核电废物外运处置;开工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推进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选址与场址调查,加快高放废物处置研究。
乏燃料又称辐照核燃料,是经受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可以回收有用的铀和钚,再制成二氧化铀或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返回反应堆中使用,提高铀资源利用率,还可显着减少放射性废物体积和毒性。
为解决有关乏燃料贮存和后处理问题,《规划》提出,“十三五”将编制和发布核电厂乏燃料处置规划,推进乏燃料贮存和处理;依法明确核电厂乏燃料近堆干法贮存设施的安全审评要求,加快乏燃料离堆贮存能力建设;加强乏燃料后处理产学研一体化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机制,优化运行管理,积极推动大型商用后处理厂选址和建设,缓解核电厂乏燃料在堆贮存压力。
据环保部提供的资料,我国为了充分利用裂变材料资源,确立了乏燃料后处理的闭式核燃料循环政策。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乏燃料基金,保障乏燃料后处理经费,积极推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并取得突破。目前,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已经热试,与法国合作建设商用后处理大厂项目的谈判也在进行中。中核集团针对商用后处理大厂项目开展了厂址普选工作。环保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局对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并实施审批制度,安全、环保要求与核电厂保持在同一个层次。
核电建设容易引发“邻避运动”,为此,《规划》要求,更加注重构建公开透明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科普宣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十三五”时,将核安全基础知识纳入教育和培训体系,继续推动核与辐射知识进社区、中小学及干部培训课堂,依托企业,建设10个国家级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宣教基地;加强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企业在不同阶段依法公开项目建设信息,政府主动公开许可审批、监督执法、环境监测、事故事件等信息,加强公开信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