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十三五”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0-12-24 08:43 浏览:541 来源:合肥日报    
核心摘要:产业能级更高 产业结构更优十三五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2月23日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获悉,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产业能级更高 产业结构更优
 
“十三五”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2月23日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获悉,“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合肥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发展更稳制造实力实现新跨越
 
  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9.8%的中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顺利完成了防疫物资增产保供、快速复工复产任务,规上工业增速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1~11月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4.9和1.9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链韧性经受住了考验。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9%,为全市“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强支撑。
 
  产业能级更高标志性产业链取得新突破
 
  在合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已成为产业新地标。
 
  从集成电路产业来看,产业复合增长率国内领先,同时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个方向12条生产线,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城市,DRAM存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以TFT-LCD为主导,OLED加快发展壮大,微显示、Micro/Mini LED、激光显示等跟踪布局的产业格局,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液晶显示屏出货面积全球领先。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产业链,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今年底有望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入园企业1000户的“双千目标”。
 
  发展质量更好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加快构建“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绿色制造体系,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24.7%,降幅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19年的24.5%。战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2015年末的31.0%、16.9%,提升到今年前11个月的51.7%、27.8%。
 
  策源能力更强研发创新汇聚新动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有效投入。2016~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分别达13.5%、13%。长鑫12英寸存储芯片、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AMOLED 6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蔚来中国总部等重大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为合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是合肥最亮眼的底色。我市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大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超1400家,建成5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已建设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涵盖了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光伏、节能环保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两化”融合更深新基建夯实新支撑
 
  在新基建建设方面,我市不断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四新”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据介绍,我市现已建成5G基站8088个,实现主城区和县域城区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范化运营;形成智能制造、监测运维、供应链协同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解决方案,1.3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成我省首个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
 
  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累计终端用户数突破30亿,总应用数93万个;创新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发布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培育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351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加快“制造+服务”转型,累计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赵俊松)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杜尔高效环保的Oxi.X RE系统助力Orafol净化溶剂(挥发性有机)废气

上一篇:

未来工厂,“浙江制造”新图景!浙江发布首批12家“未来工厂”名单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