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监测成行业最大“黑马”
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我国大气治理工作越来越细致,为了使环境监管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厘清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及污染来源,各地纷纷开始尝试网格化监管。但如果采用人力或者标准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当地政府在财政上很难承受。为解决此问题,各厂商纷纷推出了以传感器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格化监测体系,受到了各地政府的欢迎。与大部分环境监测仪器不同,网格化监测不是按照国家要求自上而下进行推广,而是迎合了地方政府自身监管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故其市场发展速度也超乎想象的快。如2016年6月,保定市以8777万元采购了网格化精准监控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2016年11月,唐山市以6497万元采购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采购网格化监测体系的大多为市级(地级市、副省级市、地区、盟、自治州)和县级(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环保部门,市级环保部门的采购金额一般为7500万元,县级环保部门的采购金额一般为550万元,目前,我国市级行政单位共333个,县级行政单位共2856个,估计未来市场空间可达407亿元。
水质监测市场全面开花
2016年3月16日,环保部发布《“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对我国的地表水监测网络进行了重新优化布局,监测点位从原先的972个增加到现在的2767个。按照目前的布点密度和监测要求及频率,一个点的监测费用大约为5万/年,总需求为1.4亿元。除手工监测之外,我国还有310个国控点安装有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平均的运行费用为20万/个/年,如果全部采用第三方运维模式,市场容量约为6200万元。
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分为国家、省、市和县四级,即除了国控点之外,还有大量的地方站点。虽然国控点还没有明确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但是随着我国地表水质量排名政策的出台以及“水十条”实施情况考核规定的实施,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大量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如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地表水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预算为1.56亿元。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