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工业4.0数字工厂探营:中国企业离智能制造有多远

2016-07-31 23:28 浏览:495 来源:亚洲工业网   
 
物料从物料间升入车间后,工人按照电脑显示屏上的电子任务单,开始装配、包装等工作。任务完成后,他只需按下工作台上的按钮,流水线上的传感器就会扫描产品的条码信息,记录它在这个工位的数据。MES(制造执行系统)将以该数据作为判断基础,向控制系统下达指令,指挥物流小车将产品送去下一个目的地。
 
工厂采用柔性生产,同一条生产线上每天要产出4000多片产品,最多能够同时生产4种不同产品,并为将来的产能调整做出合理规划。
 
整座工厂的运行,都是基于这些数据基础,ERP(企业资源规划)、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及供应链管理,全部实现了无缝的信息互联,工厂数据还能与德国生产基地以及美国的研发中心进行数据互联。
 
中国制造业标杆处于3.0阶段
 
与从制造端走向信息端的德国工业4.0不同,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看来,“中国制造2025”混合了德国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一些领先型企业在进行探索,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推进两化融合。
 
据石勇介绍,上汽和阿里巴巴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导入;华为在2016年和库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中国工业市场开展智能制造方案;青岛红领通过探索努力,成为服装生产领域智能制造的标杆,这些都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典范。
 
但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目前基础方面还不够强。特别是传统的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技术平台。而智能制造又要求和信息技术结合,像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等新问题或是未来发展的瓶颈。
 
电气化普及、自动化推广、智能化示范,这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燕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评价。两个指标数据能够直观展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与设备数控化率。
 
世界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36台/万人,不到韩国的1/13、日本和德国的1/9、美国的1/5,而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4.5%。从机床的数控化率来看,中国生产的机床,数控化率仅为25%,而日本2012年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8%。中国目前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
 
“国内没有什么公司可以拿出来作为标杆。”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即便备受推崇的海尔集团,还是传统产业,离工业4.0的要求很远,跟西门子比差距非常大。“我们过度关注生产环节,研发领域落后,没有真正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企业。”
 
企业也有“自知之明”。去年9月,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入围项目共46个,涉及38个行业、21个地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示范项目位列其中。
 
长虹方面也认为,自身与西门子等顶尖的世界工业4.0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德国更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在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方面基础很好,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能力水平很高,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专业的技术。” 四川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说。
 
这些榜上有名的企业,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看来,还处于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德国所称的工业3.0,它们还在打通纵向集成的问题。其中,极少数企业正攻关网络协同制造的难题。工信部已公布的2015年和2016年的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共109个,只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C919飞机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纺织服装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两个项目。
 
工业互联网最具商业价值
 
中国企业如何达到智能制造要求的目标?
 
不要把智能制造当成技术活。同济大学教授、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陈明建议,中国企业要把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都考虑在内。德国人认为,工业4.0首先要精益生产、精益管理,这样实施才会高效,德国企业也基本这样做。
 
刘海中也认同这一观点。据其介绍,长虹理解的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纯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来满足内部制造效率的提升。更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考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大规模个人化定制全新的商业模式。
 
陈明还告诫中国企业不要太着急,实现工业4.0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况且,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工业4.0都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尚未出现真正实现工业4.0的企业。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产投·蜂鸟概念验证训练营 -走进北京邮电大学活动圆满结束!

上一篇:

康佳发布彩电智能制造三年规划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