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場。”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近日在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上表示。面對智能制造領域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從各個維度積極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速領先的智能制造模式的快速復制已經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而通過技術、模式上的引領和復制,海爾互聯工廠將帶動中國制造的全面升級。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智能制造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為此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但僅就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在從制造向“智”造升級的路上缺乏新意,僅僅停留在“機器換人”的概念上,把提高效率作為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唯一目的,而這也隻不過是對智能制造過於片面化或簡單化的理解。
機器換人追求的只是高效率,但由於找不到用戶,也隻能陷入從產量到規模再到價格戰的死循環。而海爾互聯工廠的智能制造模式追求的卻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也就是通過與用戶和利益攸關各方的互聯互通,全方位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目前海爾互聯工廠已經完成了由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的轉變,並將用戶、研發資源、供應商和創客整合到一個共創共贏生態圈中。
具體來說,海爾互聯工廠通過“智能交互制造平台”前聯研發、后聯用戶,進而打通整個生態價值鏈,實現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碎片化、個性化的需求得以與智能化、透明化的制造體系實現無縫對接,並在整合全球一流資源的前提下創造用戶全流程的最佳體驗。更為重要的是,用戶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質上的變化,即從原來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產消者”,全流程參與協同制造。與此同時,各攸關方也實現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海爾已建成了包括五個整機和兩大模塊化工廠在內的7大互聯工廠體系,能夠為行業在前端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先進樣本支持。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廣自身智造模式,提升整個中國制造2025的整體水平,開放、透明、可視也成為了海爾互聯工廠的又一核心標簽。僅海爾膠州一處互聯工廠,今年就接待外界參觀訪問137次,共計3100人次,而包括惠而浦、大金等主流家電品牌在內很多企業也曾到海爾互聯工廠進行參觀交流。
早在2015年7月,海爾就憑借“家電智能制造綜合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唯一入圍2015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白電企業。如今,海爾又憑借互聯工廠模式成為唯一入選《制造強國研究》報告的家電企業。海爾互聯工廠對傳統制造的顛覆性創新,已經得到整個產業的持續認可。而在這背后,海爾互聯工廠模式的引領性和可復制性才是海爾能成為國家智能制造示范的深層內因。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海爾將通過先進智能制造模式的輸出不斷加速中國制造2025進程。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