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资源、技术 自身资源不足,对上游供应商没有掌控能力,自身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也欠缺,后端的服务能力更是不足,(有很多企业前期仅仅是做外贸加工,要转型服务国内消费者的能力比较弱)。
3. 资金 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差,现金流不充足,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不了太多,即使是利用各种融资、投资的方式能够投入去做了,由于没有足够的客户支撑,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而导致投资回收周期太长,容易拖垮企业。
三、小企业如何做智能制造转型
小企业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不能盲目,不能急于求成。正如北航刘强教授的“三不要理论”: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
☆个人建议小企业转型应该先做几项基础工作:
1. 做好基础精益工作
很多中小企业要先补课,我们参与诊断过几百家企业,很多小企业最基本的生产管理没做好,企业管理非常落后,仅靠着低价的加工费勉强生存。在诊断的过程中小企业随处可见的比如,库存积压、生产安排不合理、严重的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个情况下需要加快工业2.0及3.0的进程,降低各种不合理的损耗,不合理的浪费,降低本身制造成本,与此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我们在倡导智能制造,倡导工业4.0的时候,需要冷静的思考,企业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套在工业2.0/3.0时代的精益生产模式,这个是我们中小企业发展也不可跨越的。所以不必去盲目跟风大张旗鼓的推动工业4.0,推行智能制造,需要先把基本功练好。
2. 导入柔性化的生产制造能力
如今的客户需求逐步碎片化、个性化,所以对生产的需求也是逐步的小批量化,甚至单件的个性化,所以生产型企业首先需要在精益化的基础上建立柔性化的生产能力,从流程方面,到部分的信息化方面导入,达到可以实现柔性化的制造能力。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部分的信息化,柔性化不代表智能化。实现这步需要进行流程的优化,精益的布局,加上ERP+MES系统的导入。这个投资对中小型企业还是可以承受的。柔性化能力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来支撑。
3. 逐步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企业
企业先加强精益生产、管理提升、技术提升等方面达到在产品创新,工艺质量,成本效率方面做到业内的领先。使自己在原有竞争的格局中做到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如同德国跟日本很多技术性小企业一样,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技术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人才,需要具备能够潜心研究技术,并且非常执着,对此工作非常热爱的人才;
˙企业文化,企业需要建立适合工匠精神生存的一个文化氛围,身体力行的倡导工匠精神,不是基于口头的宣传;
˙对客户的需求的挖掘,所谓的工匠精神是要能够满足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需要针对消费者精准的需求去研究;
˙产品文化,这里说的产品文化是指融产品设计、工艺、制作与文化为一体,打造一种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
智能制造可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实现质量效率的最优化,但是他不能解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不能解决需求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评估,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投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来一步步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