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工控网讯 从清华大学东门向南,一条仅有380米长的街区,正在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引擎。
智能制造是全球科技与制造业的大势所趋,也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发展智能制造,让软硬实力完美结合,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直到现在,全世界都还在摸石头过河。
2016年7月23日,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开街,成为全国第一个围绕“智能制造+双创”建设的街区。
中关村智造大街
此后短短一年,在智造大街的3.2万平米土地上,已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聚集企业88家,入驻率超过95%,整体入驻企业及项目共计368个,新增发明专利1800多项,大街平均每一米关联的企业收入达人民币2.6亿元。
一个具有国际创新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已经在海淀中关村逐渐成型。历经一年的发展,这个汇集“智能制造”创新创业资源的街区,也已为中国加速落实“智造”升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智能制造”+“双创”
全国第一条智造大街为何会在中关村落地?它又为何能在短短一年内取得如此惊人的成长奇迹?
这一切,其实都并非偶然。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核心区一直行走在中国科技创新最前沿,在各个领域先行先试,进而带动全国。
过去几十年来,这里更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已形成了国内最齐全、最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工业控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领域都有前瞻布局。
智能制造领域也同样如此。
当前,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以科技带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全球科技创新都正在面临的新的挑战。
比如,“中国制造2025”中就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本地化可以更快速地解决新模式的服务需求和短板。
作为中关村大街的延伸,以及中关村科学城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支点,中关村智造大街的落地,正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作用的又一创新尝试,同时也是中关村加速促进双创服务走向高端化和国际化,支撑创新创业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
智造大街功能定位
1 2 3 下一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