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工业机器人正“跑步”入车间 上半年产量激增52%

2017-07-25 14:26 浏览:89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智能制造”探索提速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上升,为制造业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自动化改造成本,“供需两旺”格局背后,正有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进入制造业车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80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50台以上。广东省经信委此前也曾预测,到2020年末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

不过,这并不是这场产业变革的全部。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与此同时,更多前沿技术,如视觉感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及时“跟进”,继而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这样的探索正在发生。比如,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从事电子产品精密模具及机构件研发生产的企业,近年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机器换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引入传感器、大数据和工业管理软件等,谋求实现更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对标德国工业4.0。

“让机器人能干一些简单的活,但是还不够,我们想让它们能实现更多功能,甚至能做一些人做不了的事情。”劲胜精密智能制造事业群方案工程师徐海钢对记者说。他举例,通过精密的传感器捕捉机床主轴电流,然后收集大数据,并交由后台进行监控、分析和判断,一旦机床刀具出现一丝破损,系统能瞬间报警并及时停机,“这在过去靠人是做不到的”。

深圳市中诺通讯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先仙则向记者介绍了另一个案例,通过对生产线上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设备的系统化,可实现后端设备对前端设备生产工艺的自动优化调节,不再需要人的干预。

“机器通过大数据不断学习,越来越聪明,一旦发现接收到的产品与数据存在误差,比如大了一点,它就会自动向前端发出调整指令。”欧先仙说。

这正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希望实现的场景,即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对标德国工业4.0。从政府层面看,这亦将是力推的重点。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东莞,该市一名经信局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东莞已在过去3年大规模推动“机器换人”基础上,将政策重点转向“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

许剑毅近期在分析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也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协同推进下取得突破性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广泛引入人工智能,使生产过程更“聪明”、更有效率。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苏汉明对记者分析,这事实上就是整个智能制造的基本路径和思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与制造业相结合,尤其是多技术的融合将给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外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的加快,正提速这一过程。

苏汉明进一步指出,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一个基础,当前也仍需继续推进,但从远期角度来看,不同于简单的“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更突出“软硬结合”,并强调企业整体管理运营水平的提速,这一挑战将更大。

3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精密感知力再拓疆界,华旋传感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智能车间正式投产

上一篇:

互联网企业发力智能制造 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