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机遇挑战并存
崭露头角的机器换人大潮,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根据去年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
根据IFR预测,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80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50以上。
从世界范围看,2015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平均值为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然而中国这一数值只有36,由此看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可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做好迎接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准备了吗?徐晓兰对此并不太肯定,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不成熟,自主创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盲目地大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势必导致直接从国外进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机,使得庞大的中国市场拱手相让。
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甚至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在与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中非常被动。
根据曲道奎的测算,中国机器人需要进口的电机、减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机器人总成本的70%左右。
应用上,中国机器人更是面临着高端市场边缘化的窘境。曲道奎介绍,目前,在多关节机器人领域,国外公司占了90%的市场份额,六轴以上工业机器人外国品牌占了市场的85%;在高难度的焊接领域,国外公司占了84%;较为高端的汽车制造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而国产机器人装备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等一般工业领域。
高端竞争的另一面,则是低端的重复建设,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介绍,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较低,总体规模较小。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已出现低端过剩的隐忧。
在为数众多的企业中,九成以上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即便是龙头企业沈阳新松,其2015年销售收入也只有16.9亿,这与安川、发那科、ABB等销售收入均为百亿元规模的国际机器人巨头相比,竞争力不足。
“相对于机器换人,我们更应关心的是,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是否具备了自主创新、去占领这些市场的能力。”徐晓兰说。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