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我国“最小”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以“群星闪耀”?

2017-06-01 11:14 浏览:879 来源:文汇报   
核心摘要:鲜为人知的是,它是我国“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30多人,但在每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中,这只“麻雀”总是位列第一梯队。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亚洲工业网讯: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近日在北京颁发,全国共有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和254名奖状获奖人获此殊荣。其中,上海科技工作者表现不俗,共有1个奖牌获奖团队、1位奖章获奖人和20名奖状获得者榜上有名。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此次上海的奖牌获奖团队,25年来,实验室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教研室发展到国内免疫学的“领头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院士则凭借多年来在科普领域的辛勤耕耘,为上海摘得一枚奖章。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今年4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的,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颁奖。它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我国“最小”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以“群星闪耀”?

曹雪涛(左一)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第二军医大学供图)

平均年龄不到35岁,80%拥有博士学位,人人有国家级科研课题,个个有原创性科技成果———作为今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的10个科研团队之一,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谓“群星闪耀”。

鲜为人知的是,它是我国“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30多人,但在每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中,这只“麻雀”总是位列第一梯队。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把“论文里的新药”做到Ⅲ期临床

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由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利用这一基础研究成果,该团队建起了生物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而且这一治疗机理,适用于许多肿瘤症状,由此,他们在细胞治疗转化医学方面走上了一条艰辛、踏实且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

如今,这一原创性成果正从论文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十多家医院正进行着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Ⅲ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细胞治疗制品。根据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针对大肠癌的单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 (有效率指让肿瘤细胞缩小50%以上的概率),采用复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可达45%。

25年来,实验室的履历上记录下一连串踏实的“创新脚印”: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上发表近300篇科学论文,获得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摘得军队院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5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nbsp; page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产投·蜂鸟概念验证训练营 -走进北京邮电大学活动圆满结束!

上一篇:

上海衡平高教会上再谱新篇:Titan-6织就微波梦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