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人要做为所有人指引研究方向的“灯塔”
你可能想不到,这支拥有诸多原创性发现的科研团队,是从几个人、价值1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起家的。1995年,31岁的曹雪涛敏锐地把实验室学科方向调整到基础免疫学研究,他心中有两个愿望:一是把实验室建设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让国际免疫学大会在中国召开。
那时候,许多人热衷出国留学,国内实验室常常留不住年轻人,而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主任到研究员,个个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曹雪涛主动当起了实验室里的“灯塔”———他让每一个走进实验室的年轻人了解世界前沿在哪里,教导他们不能满足于跟在别人后面做“追赶者”。
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世界一流杂志刊登著名学者论文后,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讨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提出充分证据进行质疑,最后提出新的设想。实验室成员于益芝教授说,导师对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新增长点的敏锐洞察,保证着整个团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始终盯着最前沿,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慢慢地,加入这个小团队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在这个30多人的团队中,有12人的研究曾入选“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1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曹雪涛也被 《自然》 杂志评为“杰出导师奖”得主。
将“内耗”减到最小,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同一个实验室中,难免有“红花”和“绿叶”。万涛副教授带领的免疫药理研究小组实验遇到瓶颈时,去找分子免疫小组求助,同事们鼎力相助,谁也没有“留一手”。
蛋白质工程小组的工作,永远无法作为“前三名”作者出现在科研论文署名中,但是该小组的研究人员却说:“团队的目标是摘取科研‘枝头大苹果’,‘扶梯子’的人不可少。”
年轻的副教授李楠,短短几年就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篇,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前面的战友总会伸出手,把我拉上来。”
2006年,这个一穷二白的教研室挂牌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国际免疫学大会也将在中国召开。能够圆梦,曹雪涛认为除了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在免疫医学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争先者。“荣誉也是压力。”他深知,唯有把自己的事业深扎在祖国创新的土壤里,才能有动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