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
市场潜力大 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需加速追赶
2017-07-08 17:28  浏览:850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中国201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6.7万台,占到世界市场的约3成。该联合会预测称,中国市场2016~2019年将年均增长20%。到2019年占世界市场的4成。

进口机器人占9成市场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机器人产业可谓迅猛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0057(台/套),实现了47%的高速增长,这并不是一个单月的现象,近年来机器人产业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今年前五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50.4%。

我国虽然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但这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实现的,并不能掩盖技术落后和研发薄弱等问题。

马宏宾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普通存在“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关键零部件、缺少高端产品”的现象。“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码垛机器人以及搬运机器人。

他指出,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软肋之一,就是高端、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占据了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其中仅发那科、安川、KUKA和ABB四家公司就抢占了约65%的市场份额。

“国内机器人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不足10%。其中,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和电子行业里的渗透率更低。”马宏宾强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高端工业机器人对技术门槛要求高,从软件角度来讲,涉及机器视觉、先进的控制理论、导航定位、人机交互等多方面技术。国内机器人上市公司在核心技术积累上下的功夫还不够,也并不一定有这方面的研究。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洪帅在接受采访时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市场销售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从应用面来看,低端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各大企业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

可以说,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缺乏行业标准等,已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政府补助依赖度高

马宏宾手头有一份国内机器人上市公司分析报告,从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利润率、政府补贴等角度反映2016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情况,里面包括汇川技术、新时达、新松机器人、华昌达、埃斯顿等行业翘楚企业。报告显示,近两年,机器人上市公司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生存的不在少数。且机器人行业呈现出“技术门槛高、智能水平低”“细分市场多、赚钱机会少”“投资资金大、企业体量小”等特点。

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在机器人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尤其依赖来自政府的财政补助。马宏宾举例说道,新松机器人2015年营业收入9亿元,净利润只有1.6亿元,其中政府补助就占公司净利润的21%。记者梳理机器人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从上市的机器人项目制造商的财报来看,2016年,以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数额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所占比重考察,占比最高者达63.62%,40%到60%之间的有三家公司,10到30%之间有四家,小于5%的有一家。上市公司新时达最新数据显示,该公司2017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9.57万元,同比增长19.42%,其中,该公司来自政府的补助就高达1239.38万元。

“先比机器人上市公司,未上市的创业型企业营业收入中来自政府的补贴并不多。”马宏宾对记者说,以汇川技术为例,2015年公该司营业收入为15亿元,利润为4亿元,政府补助只占公司净利润的2.7%。

从机器人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来看,国内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企业的净利润要高于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的上市企业。马宏宾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并不一定代表技术研发的最高实力,今后,谁在技术上占有优势,谁就将引领这个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家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中国工业报记者 于慧)

2/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