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台进口的码垛机器人卖50-60万元,而当时赛佰特的定价与国外相比相差接近一半的价格,基本是30多万。“作为用户来讲,一定会考虑价格因素,而同时赛佰特又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赛佰特跟国外相比,在产品性能不输于他们的同时,价格上又有优势,所以迅速在码垛领域打开了市场。”王亭友说。
不过,近两年国外机器人公司意识到码垛市场也很可观,对码垛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码垛领域的投入。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国外产品的价格也在大幅下降,和国产的基本
在一个价格水平上。不过受限于成本的约束,也不可能再降下去,不然就是打价格战了。
少了“时间差”和价格优势的赛佰特开始将更多的力量投入性能的提升上。目前来说,用户对于速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越快越好,但速度的提升也会增加安全的隐患,所以速度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也要做同步提升,这也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技术挑战。王亭友现在也有信心,“不至于说国外产品和我们价格接近了,消费者就不认可了。”他表示,赛佰特的码垛机器人抓取速度基本与国外持平,工作效率不输于国外;另外,客户买了机器人还要有配套的生产线,而配套生产线赛佰特也是自己研发制造,两者能够完美匹配。而国外机器人公司往往是只卖机器人本体,并不直接面对国内用户,配套线基本是通过国内厂家或者代理商去和客户合作,这些厂家或代理商往往良莠不齐。
此外,作为用户而言,产品出现问题都希望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不耽误生产,这是第一诉求。王亭友告诉《世界经理人》:“赛佰特从服务的速度和解决能力上相对国外公司都有优势。国外机器人的配套线如果出现问题,厂商可能自己可以解决,但是机器人本体出问题,厂商有时候并不具备维修能力,如果要请机器人公司的专家则会涉及昂贵的费用。甚至有些问题要返厂维修,很耽误生产。”
经过5年的发展,赛佰特在码垛领域也逐步竖起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客户通过这几年对国产机器人的体验使用,也对赛佰特产生了较强的认可和信赖。在客户看来,码垛机器人领域国产和进口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王亭友说。
针对用户需求做技术升级
2013年起,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初步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全国的机器人公司预计有800多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其中涉及机器人业务的公司也超过50家。
赛佰特就是在这股近几年掀起的机器人发展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也在不断打破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现有格局。像上文提及的价格冲击,机器人公司的大量涌现使机器人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但在当下竞争十分激烈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要形成独一无二且超出别人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容易,独一无二的技术或者产品在这个行业并不多见。特别是对于像赛佰特这样的新兴机器人企业而言,未来既要应对国外企业的攻势,又要努力追赶国内资金雄厚与有较强技术积累的企业。
国家近几年也在不断出台支持机器人发展的各种政策,机器人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的十大领域之一。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推动,未来具体还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依赖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王亭友表示:“国家也在不断投入资金支持,不过大多数企业本身起步晚,差距不是一下子就能弥补的,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一点一滴的,是在过去基础上完善、创新,很难说突然有一个绝无仅有的新技术横空出世。也别想‘一口吃个胖子’,要一点一点的追赶。”
“要么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并不直接竞争产品,像去年迅速风行的共享单车。但是在机器人领域能够做到模式创新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这个行业更多的也是拼产品和技术,基于之前积累不断贴近客户去寻找解决方案。”王亭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