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
深度解析中国智能制造
2017-07-08 16:55  浏览:696


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我国也取得了多维度的全面发展


2015年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小米、联想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第三、四、五位,企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创新研发实力均大幅提升;

而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又一新兴市场,我国国产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达125.8亿元,增幅达471.8%。

我国是移动智能终端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4G业务的不断普及和商用,特别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在商业模式及产品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加广阔的扩展空间,并向着多维度发展。

这其中,产业集群和跨界融合将成产业新常态,我国芯片和手机均因出货量巨大,均已形成产业集群。


可穿戴设备成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新蓝海


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经达到7610万,增长率是163%。而《2015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大概在125亿左右,比2014年增长超过400%,增速大大超过2014年144%增长率。2016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近200亿元人民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可穿戴设备已经呈现出巨大的产业优势,成为了各大公司关注的焦点。像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都开始投入到智能终端研发当中。

未来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应注重关键技术的研发,如传感器等方面,同时注重典型产品的开发;营造安全健康的应用环境也很关键,需建立可穿戴设备信息安全体系,来规范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采集的范围;还应全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我国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此助力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速发展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将通过3种模式推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升级转型。


1.是围绕产品提供附加服务模式。“互联网+”通过连接用户和制造企业,方便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售后的各个环节来实现产品的增值。

2.创新产品交易便捷化模式,各种支付方式快捷。网购、电商、网银等。

3.向客户提供从规格、研发、设计、制造、建置、维修的一体化服务及系统化的产品整合,能够帮助制造业企业扩展业务、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智能制造投资逻辑

智能制造投资逻辑可以从成本优势、政策支持、进口替代和效率提升四个角度来看:


1.近年来,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动化生产线成本大幅下降,成本优势使得企业在扩产时,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各个领域均是如此。“只要能用机器人,就不用人”已经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共识。

2.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很多都能享受当地政府补贴;此外,智能化改造的推动,已经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的项目工程,“机器人产业园”成为珠三角和长三角最炙手可热的建设项目。

3.产业竞争加大,2010年以后,内需下滑,外需受到东南亚等的新兴国家竞争替代,景气度明显下滑。为了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成产过程,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4.国产化受到支持,知识红利开始体现。国家对于高端制造业国产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明显增速,人力成本优势迅速转换为知识红利,使得中国高端制造业迅速发展,国产化进程加速。

2/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