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轮市场变化的基本特征,我们早在2012年底就作出了判断,但总量的降幅和结构升级的速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陈惠仁说。根据机床协会的统计数据,相比2011年,2014年国内机床市场消费总额下降18.6%,2015年较2014年又同比下降13.5%。“但必须指出,市场需求总量的下降是结构性的,即低档通用型产品的下降最为突出。”陈惠仁告诉记者,与最高峰的2011年上半年相比,目前普通机床、重大型机床的产销量已经下降至原来的三成甚至两成。
与此同时,随着用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开始追求智能化和个性化,对机床这一“工作母机”的需求升级为自动化成套、客户化定制和普遍的换档升级。比如,用于智能手机壳体加工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这些需求升级方向与我国机床制造业的长期固有优势完全相反。”陈惠仁说,“我们最擅长的是以大批量的方式制造中低端的标准通用型单机产品,短板是按客户的特定要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随着需求结构升级的不断加速,供需错配的矛盾就日益突出”。
由此可见,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快速升级与机床行业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成为掣肘机床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成为行业转型升级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企业战略趋同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是造成机床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陈惠仁说,大多数机床企业多年来战略趋同,带来的后果就是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市场不好、订单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争相铺面,企图扩大覆盖抢占订单,但这样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同质化,同时还会忽略对用户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中国机床行业缺的不是面,而是深度。”陈惠仁认为,当前机床企业必须转变思维观念,横向收缩战线,加强纵深发展,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这是行业的基本战略选择。要在深度上下功夫,研究个性化定制、为用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高端机床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制造2025》目标下,智能制造成为当前国内先进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为机床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产品将是机床行业在高端市场的一个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