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艘艘巨轮、一箱箱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陆续抵达上海,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启幕。11月5日至10日,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将共同赴会。
去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惊艳了全世界,可以说世界期待,万商云集。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到主动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举办进博会,将助推多边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贸易增长几近停滞的时期,中国举办第二届进博会的意义更为重要,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积极,向世界释放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彰显了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承诺和捍卫。
去年,拉美社在报道首届进博会时称,在保护主义威胁全球增长之际,规模盛大的进博会为全世界的制造商、服务供应商和生产商打开了巨大的中国市场。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进博会吸引了众多美国公司积极参与,显示美国企业界对中国市场抱有信心,大部分美国企业在中国是盈利的,且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关键的海外增长点。
据统计,去年有170多家美国企业参展,36000多平方米展地面积,位于前3名。今年,美国企业更加踊跃,参展企业数量超过去年,参展面积比去年多了35%。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对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海外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即使目前中美双边有一些摩擦,但也挡不住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热情。据主办方介绍,第二届进博会前后两次扩大展览面积,增至30多万平方米,仍然“一位难求”,可见参展之火爆。
另外,主宾国之一意大利将有约150家企业参展。日本已报名的参展企业数量也超过首届,其中医疗展区的企业近百家,比首届明显增多。
从衣食住行到高端装备,从创新产品到服务贸易,旺盛的市场需求背后,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当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敞开大门,与世界分享中国机遇时,如此巨大的进口“蛋糕”,无疑对全球企业都有吸引力。
“有了去年参展的经验,今年,我们在招募参展企业时更有针对性,计划找一些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企业,如海鲜、食品、饮品、牛羊肉、水果等公司来参展。”新西兰贸发局驻沪商务参赞潘迪文表示,今年参展面积会进一步扩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也会带来更新的商品和营销模式。他还表示:“中国的消费升级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原先新西兰企业多专注于中国一二线城市,通过参加进博会,今后将拓展到更多三四线城市,发掘这些区域的消费新需求。”
又如,对拉美国家来说,可以借此寻求市场多元化,以应对全球经济减速带来的不良影响。
可以说,在万商云集的进博会上,敏锐的外企从中捕捉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密码,时刻把握中国消费市场的风云变化。中国市场的“风”往哪里吹?“风口”在何处?他们在首届进博会上摸了底,今年更是有备而来。
业内还预计,外资企业参加进博会,一旦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有可能初期是以进口的形式进行交易,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后期可能在华直接建厂生产。也就是说,以进博会为平台,以“进口”促“投资”将是提高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的一个新途径。
今年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致力于构建关税水平更低、负面清单更短、市场准入更便利、市场规则更透明、营商环境更有吸引力的开放型经济。
进博会会期尽管只有短短几天,但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潮流中,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脚步不会停顿,互利共赢、共享未来的时代进程将永不落幕。
记者 朱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