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到赛象科技走访调研,认真了解企业创业历程,察看企业生产运营情况。

为中国人争口气在国内轮胎设备制造业,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三鼓式全钢载重子午线一次法成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工程子午线轮胎专用设备市场占有率可达到90%以上。公司主要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德、法、美、日、英、意、印等国家的着名轮胎公司都成为赛象科技的客户。
然而,三十年前的赛象科技并没有今天这样的成绩。那时候公司还不叫赛象科技,也没有今天高大雄伟的厂房园区。1989年,年过六旬的创业者张芝泉先生在一家中学校办工厂的基础上创立了天津市橡塑机械厂。已经超过退休年龄两年的张芝泉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安度晚年,含饴弄孙,却偏偏要出来创业呢?事情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子午线轮胎工业刚刚起步。张芝泉代表天津子午线轮胎工程指挥部,参与了中国第一条二手承重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的引进工作。在张芝泉先生自己的回忆文章中,他写道:“限于国力的原因,我们当时花掉的是国家大笔宝贵的外汇,购进的仅仅是一家已经倒闭的且已使用破旧的子午线轮胎制造企业的二手设备。谈判时,外方傲慢的态度及不屑一顾的神气,都深深刺痛着我们中方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是,不管多么艰难、克服多大的困难,我们终于把这些二手轮胎设备平安地运抵了天津,通过适当的填平补齐,终于生产出了子午线轿车轮胎。”
创业之初,张芝泉招不到工程师,他就让自己的儿子,29岁的张建浩成为企业第一个技术人员。企业第一个产品“多工位轮胎钢丝圈联动生产线”一炮而红,在 1989~1994 年 5 年期间,共销售出“多工位轮胎钢丝圈联动生产线”103 条,覆盖了国内整个轮胎机械市场。
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
赛象科技第二代创业者张建浩说:“如果说我父亲张芝泉当时创业的初衷是想为中国人争口气,用国内产品替代进口,那么,我的目标就是让中国的产品国际化,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
在赛象的生产车间里,一个直径达3.5米的工程子午线巨型轮胎样品成为很多参观者留影的主要拍摄对象。“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特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制作的,这种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只有我们能做到。”赛象科技副总王红军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如今,赛象科技已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牢牢占据国内市场,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都达到50%以上。其中,三鼓式全钢载重子午线一次法成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工程子午线轮胎专用设备市场占有率可达到90%以上。
赛象科技也是空客的合作企业。由于空客A320飞机的部件生产均在欧洲,需海运及汽运至天津进行组装,因此,天津总装线的生产就必须有一整套飞机零部件运输的工装夹具来支持。2007年8月,赛象科技通过了法国空客技术人员的多次检验和考评,在与国内外十几家强手的同台竞争中一举中标,成为空客在欧洲之外的第一家总承包企业。2009年10月,作为唯一一家参与空客A350飞机工装夹具项目的竞标企业,赛象科技又战胜了来自全球的十几家企业,竞标成功。2013年7月,赛象科技在空客美国总装线运输夹具项目上再度夺标。

向更高端技术研发前进从初代的创业者张芝泉,二代创业者张建浩,到今天的三代创业者张晓辰,赛象科技始终坚持“以诚做人,用心做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赛象精神。
利用自身在自动化控制方面的技术、工艺优势,赛象科技与互联网、智能制造、 机器人 等行业跨界融合,亮点频闪。2014年,赛象科技斥资2亿元涉足工业机器人市场,打造轮胎智能制造工厂,为轮胎生产企业提供“轮胎生产成套装备智能制造”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有效提高轮胎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给橡胶机械行业带来又一个巨大的变革。
与过去不同,今天的赛象科技除了专注于提供轮胎制造设备,同时还提供完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是赛象创新商业模式,由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体现之一。“赛象一直在思考传统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和可能。后来我们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信息实现实时监控。在天津就可以给世界各地的设备进行‘把脉’‘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保证设备随时处于’健康’状态,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张晓辰解释道。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赛象科技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ERP、CAPP、PDM等信息化系统已深入到研发、生产制造的每个角落,精准、高效地管控着企业的日常运营。在接任赛象科技董事长之前,张晓辰还创办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钩网”“云智图”,实现了中小微制造型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赛象集团更利用多年积累的研发能力,向更高精尖的医疗领域进军。据介绍,由赛象集团投资研发的高压陡脉冲肿瘤治疗仪,可以有效实现肝脏的实体肿瘤消融。目前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已完成多例临床病例。赛象员工纷纷表示:“鸿忠书记到赛象调研,对我们的这台治疗仪特别感兴趣,鼓励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这让我们更加坚定决心,对智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坚持科技创新谋发展
永葆工匠之心,不仅是张芝泉、张建浩、张晓辰三代人植根心底的信念,也是每一位赛象人的共同信仰。“我们坚持初心,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打磨我们的技术,使之无限接近完美。国家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工匠,我们始终相信:匠心传承,实干兴邦。”
正因如此,对于科技创新,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尊重,已成为赛象传统。橡机制造业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变频技术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手段来提高设备的运行精度。技术因素,是导致我国橡机制造业“高门槛”的关键原因之一。早在2005年,赛象科技就建立了我国橡胶机械行业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并组建了行业内第二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公司1000余名员工中30%以上是技术人员,股权激励对象超过半数都是核心技术人员。
2014年,赛象科技的研发投入将近5000万元,其中失败的部分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在这种宽松的研发环境中,赛象科技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内许多竞争对手都在模仿赛象科技的技术,但赛象科技依靠持续的自主创新,从未被对手超越。截至目前,赛象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320项,其中发明专利75项,实用新型专利61项,外观设计3项;国外专利申请10项,国外发明专利5项;公司拥有软件着作权60项,注册商标8枚。
依靠不断地自主创新,赛象科技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省部级奖项九次。

在高新区创业很安心
从校办工厂,到落户天津高新区,赛象科技在创业初期就与天津高新区结下不解之缘。“当年最早选择在天津高新区建厂,是我祖父的决定。一方面,当时深刻感受到天津高新区对于科技型企业特别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看到高新区政府与其他地方的政府部门不一样,尤其是在十几年前,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普遍不强的年代,天津高新区政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真心为企业着想,解决企业困难。”张晓辰说。
转眼间,赛象科技在天津高新区已经十五年,成为天津高新区最耀眼的企业之一。“赛象科技作为天津高新区重点企业,多年来一直得到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高新区政府各级领导经常到企业来走访,了解企业发展运营的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张晓辰表示,“在‘津八条’扎实推进一年以来,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服务企业改善营商环境,使天津的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坚定了大家的信心。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把天津作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高地。赛象科技也将一如既往,依靠核心技术谋求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之路,让赛象品牌焕发出更多活力。”(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