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双流科研教育优势明显,区内聚集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等30多个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和教育科研优势中西部首屈一指。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2人、省“百人计划”专家45人,“成都人才计划”12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全市第二。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香港城市大学等共建的“研究院+产业园”大学科技创新园已初具规模,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总面积达1200余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双流区拥有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研发平台7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20余家,丰富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载体将进一步推动双流工业的高端发展。
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积极抢抓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制定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着力强化政策、人才、资金等保障支撑,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创客公园”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创空间”“E创空间”等6个创新孵化载体建成投运,“天府芯谷”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双流专场”“全民创业大赛”等活动30余场次,吸引意向性投资3.5亿元,创新创业资源正加快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双流区是成都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在全市占据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双流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690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1123亿元(新双流),累计增长62.8%。二产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0.4%提升至2015年的58.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9.5%—11%之间,稳居前三位。
新兴领域渐成规模——经过近年来的前瞻性布局谋划,双流区已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双流区逐步培育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型显示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87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539.36亿元,累计增长519.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2.6%上升到2015年48%,提高35.4个百分点。
产业载体优化拓展——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目前双流已形成了“一区三园”的产业园区布局。一区,即以西航港经开区为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形成双流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三园,即在西航港经开区以外规划建设蛟龙工业港、信息安全产业园、金桥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区,与西航港经开区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陈方耀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