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集体跳水
2016年6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曝光篡改试验数据的丑闻曝光后,其社长前田富弘都不敢打包票在其他项目中不存在数据造假。
到底日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有专业研究日本经济的机构指出,日本制造业之所以跌落神坛,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固步自封;二是企业僵化,难创新;三是匠人精神指向品质过剩。
凶手一:企业僵化
在大多数日本企业中,管理层的共识是“千万不能质疑大老板”,董事会制衡发挥零作用。而在企业内部治理失效的情况下,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便无法得到保证。而即使日本企业尝试内部改革,许多非正式制度却仍然存在,特别是“派阀—官僚—企业”组成,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阻碍了内部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例如日本东芝集团在2015年带给全球制造业的震撼丑闻。历经三任社长、长达八年的财务造假——乍听之下,这怎么也不像是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品牌干出来的事。中韩等国家电制造业近年崛起,在压力与困境之下,东芝选择了造假。独立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间,东芝虚报利润1518亿日元(约合14.3亿美元)。受财务造假丑闻影响,2014财年,东芝净亏损高达378亿日元(约合3.6亿美元)。
然而,东芝还不是日本唯一一家发生重大财务舞弊的家电企业。就在东芝事件发生的四年前,日本医用设备及数码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也因曝出财务造假丑闻而名誉扫地。东芝和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中“一言堂”的弊端和内部监管的严重失灵。
凶手二:缺乏危机意识
德国工业正在探讨如何加速奔跑,建立4.0体系,包括汽车工业会实现压倒性的高效率和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而不少日企对于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持消极态度,尤其是物联网的关键--软件技术和IT人才的培养。在需要奔跑的时候。缺乏危机意识,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谈何一路领跑?再者,由于日本制造业目前一线制造技术人员短缺,且日元长期升值,大批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国内制造业比率严重下降。据统计,日本制造业从业人员已经从2005年的1500万人降至目前(2016年)的1000万人。
▲日本电子产业连续亏损,不复当年盛况
凶手三:品质过剩
匠人精神是日本制造的灵魂,可是在新兴市场里指向的就是品质过剩。日本家电,价格昂贵,虽品质不受质疑,可会在新兴市场里价美物廉产品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现时已经有日本厂商反省并提出了“注意超标”、“缩减功能”等要求。毕竟消费者不会为了自己不需要的功能而掏钱。怎么应对品质过剩?降低标准,并不是日本擅长的领域。有研究学者指出,或许可引导消费者,减少“忽略”的功能与品质,可稳定品牌的溢价能力。
日本制造业固然是走下了神坛,然而日企仍然不掩长寿的基因。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八位的都是日企,日本百年企业已突破2.5万家,而中国只有5家。这里面到底蕴藏了什么奥秘?在“基因优良”的基础之上,日本创新能否爆发掰回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