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容指出,自动化的投资报酬率比较容易计算,导入机器手臂和自动机台后可以减少的作业员人数可以计量得知。但对于智能化来说,成果可能不太容易量化。所以目前还在做前期的示范线,比较谨慎。“刚开始只是几个站做自动化,随后扩展到整条线自动化、整条线智能化,最后才水平展开。”
所以整体而言,工厂还是需要大量人工,据了解,吴江厂区依旧有2万多人。
对此,尹镟博指出,台达产品多样化,不会一味追求极致。作为以盈利为出发点的企业,会寻找投资与报酬平衡点,不是每一个工艺端都让机器代人。
补课“工业3.0”
刘佳容表示,中国和欧美的制造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实际上很多都还在2.0到3.0之间在进步中,所以自动化之上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或是物计算都显得有些遥远。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中国制造业还需要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的问题,解决好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能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今年5月,台达将自动化从原来的能源管理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业务,成为台达集团新的三大业务之一,帮助客户进行“3.0”补课。
“在做自动化的过程中,同时把智能化导入,做到机台联网。虽然可能企业现阶段不知道收集什么数据,但他们知道未来要往智能化走,所以至少先把设备跟收集数据能力搭建好。” 刘佳容说,智能制造实际上是从客户端到供应端到厂内全部数据化的整合,其目的在于能够实现快速的客制化,这是智能制造的目标。
实际上,有些还在补课的企业已经感受到来自欧美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欧美企业的代工厂来说,供应链的压力成为了当下自动化改造的原动力。
在欧美的客制化需求下,代工厂交货周期也被要求变短,快速组装生产成为代工厂的挑战。要实现客制化,品牌商会要求整条供应链能够实现一体化连接。没有能力连接的上游供应商自然没有办法加入快速客制化的生产队伍,所以整条产业链整合会是一个趋势。
以制鞋业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制鞋业不断向外转移,中国因人口红利承接了大量的国外代工订单,但现在他们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有些制鞋业代工厂被美国大厂要求产线更加自动化。此外希望做到多机联网,能够进行资料搜集。实际上是美国品牌商在给他们施压,逼迫其走向自动化。” 刘佳容说。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供应商、代工厂跟不上工业4.0的脚步,可能会丧失机会。
刘佳容进一步分析,在实现客制化之前,欧美企业要求代工厂做到自动化,也是为了把工厂设在本土做准备,因为客制化对于时间的要求很严,所以或许在本土设厂更能达到成本最优效果。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自动化人才缺乏,更难的是管理层自身仍处在迷茫状态。
“我们碰到很多客户,对于智能制造没有目标。这意味着不仅是提供自动化设备,我们需要从顾问开始做。” 刘佳容强调,其实都是人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