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指标参数意味着材料技术等都要有严格的把控,需要精良的设备支持,无疑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例如控温扩展到450℃,实际上还是要根据担体、色谱柱、配件耐温这些指标来选择适宜温度,过高的温控并不意味着有实际作用,而这部分费用会造成研发成本的急剧上升,打个比方可能控到300℃,成本1000,控制到450℃,成本6000元,这部分钱最终还是要摊到业主身上,不可能靠压缩厂家的利润去做。很多的参数都是适合就好了,像楼主说的20阶程序升温,有多少时候能用的到,每个环节按上面的指标去做,售价必然大幅提高,GC目前国产价格最高10万左右,因为要达到这些指标,现在要卖40万,但是之前的10万仪器的性能已经能够适用于日常分析,那剩余的30万是否意味着浪费,有那个钱为什么不去买技术成熟的进口产品,不是厂家的人总会把很多问题想的很简单。”
某位研发工程师发表看法:如果准备实现以上性能,7~8万肯定拿不下来,按8万算,17%的税即1.36万。好点的公司分得很详细,生产、研发、销售、售后、管理部门,哪个环节不需要钱,也不可能说一个部门几百,光售后服务价格看交通工具,基本在3000元以上,少了是不可能的。还必须考虑后期维修的费用,这部分少了,在质保期内多跑两趟就亏损。
至于其他网友所说的材料成本费,那要考虑耗损,这也分的很细,外厂定制价格数量多价格相对少,数量少价格结算下来贵。“有的部件是非标的,外面加工费用极高,我们自己订的3mm内径外螺纹螺母12元一个,采购材料及配件也是要加17%的税,同行业的又相互比价降价,别的卖6万、7万,你卖10万。客户觉得我同样功能够用,为什么要买贵的?销量上不去,加强销售跑业绩,这部分钱又得增长。”
没有效益的长期投资谁来支付这笔研发费,谁又能保证进口厂商不推出新的产品?盲目追求进口产品才是问题关键。
国产分析仪器可以做的好!关键是领导者的决心和长远战略眼光,不能简单注意短期的经济效益,要听的进去不同意见。
三、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产仪器的售后服务与国外厂商比较有一定的差距,用户体验也有所不同。技术的先导者是需要市场开发的风险和前期投入的,维护一个品牌,也需要很大人力和资金成本。国外大厂商在售前、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人员培训方面都投入很大,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国内厂商在这些方面还是差距明显。
售前技术支持方面,进口厂家多年积累的方法,国产色谱其实也能做到,但厂家并没有能力提供这些方法和应用案例,这很难让用户放心使用。技术培训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似乎还没有国产厂家把这些事情提升到一个合理的高度,从领导层就不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 4 下一页> page